即时新闻

白菜苔·红菜苔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2月15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郭发仔

  □郭发仔

  

  立冬是一声口令,一喊,冬就立起来了。立冬后,季节自然冷却,一日三餐的流水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莲花白、上海青、冬寒菜、豌豆尖,绿意油油,水袖盈盈。碗里,鲜活了春秋。

  “在那掩没了/前因后果的草丛里/总会有人躺卧/嘴里含着草叶/凝望云朵/发愣”。我不知道辛波斯卡的诗是否也作于某个冬日 ,但总觉得肃杀的时光似乎是从昨天开始的。风的后劲上来了,草丛开始摇摆。而我,就是那个躺在草丛里发愣的人。冬日肃静,我偏好这个季节,不是因为嘴里的草叶,而是因为心中的白菜苔。

  白菜苔,从白菜里抽出来的心,脆嫩,胶凝,尖尖上挂着星星般的花骨朵,羞涩得少女一般。唐朝戴叔伦《崇德道中》诗云:“暖日菜心稠,晴烟麦穗抽。”可见,在以丰腴为美的唐代,白菜苔就是席间一味了。不过,时过境迁,如今的白菜苔不在暖日中吐露菁华,反倒在冬日的晨霜暮风里生长,傲骨铮铮,满是气节。

  老家在南方。南方的冬天是从北边流窜过来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冬天爬上房顶,村庄里的一切都服服帖帖趴下了。那时的生活贫瘠而坚韧,碗里的香火全靠菜园子延续。冬月,家家的菜园子里青葱一片,冬寒菜、上海青、胡萝卜、大白菜,迎着一夜一夜的霜气生长。白菜苔,也从菜心里冒出来,吱吱地拔节,霜华如柱。清晨,去菜园子里把白菜苔掐了,咔嚓,咔嚓,干脆的响声都如同击缶。洗净,择拣,大火把油烧热。在油烟腾起时,白菜苔入锅。瞬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绝对不亚于一场人生得意的庆典。

  白菜苔出锅,父亲总是双手捧着,嘴里吹着气,小心翼翼的,如同捧着我单调的童年。那时,没有其他更好的菜肴,也就没有挑剔和选择的烦恼。白菜苔躺在白瓷蓝花的海碗里,肉质的菜杆晶莹透亮,玉石白光,凝脂滑膏,如同款款出浴的贵妃。夹起一小把入嘴嚼着,唇齿间嘎嘣脆响,一股清香的汁液滑过喉咙,在胃里泛起一种虚虚实实的满足感。饭间,我们不说话,房间里只有切切的咀嚼声。白菜苔上沾着的猪油星子,就像父亲在太阳底下掉落的汗珠子,亮得有些发腻。

  不过,白菜苔吃一节少一节,每摘一次,菜园子似乎矮了一截。大多数时候,嘴里嚼着的都是菜叶子的腻味。因而,在小时候的味道中,白菜苔不输一顿难得的荤腥。

  白菜苔的味还在嘴里延续,我遇见了一身红衫的红菜苔。红菜苔和白菜苔,同属十字花科蔬菜,但无论它们怎样装扮,都不容怀疑二者是不出五服的血亲。

  老家的土地里并不种红菜苔。第一次看见红菜苔,是在我从乡下搬到县城里租住以后。那一年,爱人以一位乡下普通中学教师身份考入县重点中学。我也从另一所破旧的乡村中学到外地去读研究生。从乡下到县城,我们似乎手脚无措,拍拍身上的土,看夜色里闪亮的路灯下身影一寸寸拉长,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文明。那一年,我们似乎一转身,就从白菜苔变成了红菜苔。

  红菜苔,红殷殷的一身,就连墨绿色的叶间也晕着红。红衣裹挟之下,白皙的菜杆滑嫩多肉。红菜苔好看,仿佛人群中一袭红衫的少女。不过,那是一个虚幻的意象,红菜苔并不轻浮如此。在咬破红杆脆皮的那一刻,满心的大欢喜就遭遇晦涩的苦味。其实,这种轻微的抵触是红菜苔对味觉的故意挑逗。试想,哪一种美好会赤裸裸地廉价奉送呢?

  唐代韦庄早就摸透了红菜苔的心思。“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也许,疏旷通达、不拘小节的韦庄,因为这红菜苔之好,才在花间吟出了清词俪句、情致婉曲的一代词风。

  关于红菜苔种种,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它的故乡在湖北武昌洪山,在唐代是一味贡品。今人仍笃信,生于武汉城东宝通寺的红菜苔味道最纯正。宝通寺的钟声是否通灵,在塔影里暗自拔节的红菜苔是否悟出了生命的另一种况味,我无从知道。但从我游走的经历来看,红菜苔始终都是一种先苦后甜的味觉感受,在干枯的北方如此,在温润的南方也是如此。

  有人说,白菜苔就是小时候的床前明月光,红菜苔是心中挥之不去的朱砂痣。这种微妙的情愫只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出现,像白玫瑰和红玫瑰,在人情世故的菜园里争争吵吵。于我而言,白菜苔是乡间老屋里的世交,红菜苔则是城市霓虹灯下的红粉。

  人到中年,白菜苔,红菜苔,时时处处都是经年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