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与邵燕祥的君子之交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2月15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向继东

  □向继东

  

  今年8月1日,诗人、散文家邵燕祥去世,享年87岁。邵燕祥的写作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写作时间长达70余年,差不多经历了整个20世纪,人生命运大起大落,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要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的心灵史、思想史,邵燕祥是一个最好的标本。

  想起来,我与邵燕祥交往二十多年了。那时,我在湖南《湘声报》编文化副刊,主要发些思想和文史随笔之类的文字,作者大多是京沪的,包括吴祖光、龚育之、李普、何家栋、邵燕祥、蓝英年、陈四益、牧惠等。那天,赵总编突然找到我说:“老向,春节前我们去北京看看作者,联络联络吧。”这大约是1997年初,我和赵去了北京,通过丁东等友人的张罗,我们在北京全聚德聚了一次,记得参加者中有邵燕祥、蓝英年、朱正、牧惠、陈四益、王小波、丁东、李辉等一大群人。

  印象中,邵燕祥给我写稿不少,并间或向我推荐新人新作。记得胡长清被判死刑后,我曾发过鄢烈山兄的一篇文章,邵燕祥读后,写了一篇商榷长文给我,发表后反响很大。那些年,我编发过邵燕祥多少稿,没统计过,反正邵燕祥是快手,隔三岔五就寄了稿子来。有时没版面,稿子压一压,他也没意见。当初是手写稿,发不出就退给他,后来通电邮了,发不出告他一声即可。他也从不因此有什么不快。

  大概是1998年岁末,我要出一本小书,请邵燕祥作序,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部分书稿样章寄去不到半个月,邵燕祥就把序文寄来了。后来序文发表在1999年第五期《书屋》杂志上,他加了个标题:《一要活着,二要活得明白——序向继东著<生活没有旁观者>》。几年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他的序跋集《一万句顶一句》,他又收录了此文,成书后让出版社寄了我一本。按时下行事规则,劳动他老人家一番,表示一下感谢也是应该的,但我好像没有,虽然去过他在华威北里的家好几次,但都是君子之交。如今想来,我还欠着他的一份人情啊。

  他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今我还记得:“……向继东是我的年轻朋友……从懵懂到明白,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天在这个问题上明白了一点点,明天在那个问题上明白了一点点,就没白吃饭,没白活……”说实话,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不敢忘记邵燕祥的嘱咐和激励。做明白人,说起来容易,事实上要明辨是非,还真不是简单的事。我想做个不“白吃饭”人,这是我活着的起码的标准。我不想说服谁,但我只想做自己。

  这一路走来,承蒙邵燕祥恩惠多多。我做报人时,他给我写稿;做出版人后,他又给我书稿。十多年前,邵燕祥出版了《找灵魂》,收录他各时期未结集过的作品,因为篇幅所限,还有部分文字未能收入。2013年冬,我受聘广东人民出版社,做了一套“百家小集”,把他这本《<找灵魂>补遗》也收了进来。补遗的主要文字:一是1947-1948年邵燕祥发表在北平《经世日报》《平明日报》《华北日报》等文艺副刊上的诗文;二是邵燕祥1967年写的四幕话剧《27号岗》。这样的文字,当然有其时代的局限,然而这正是邵燕祥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文字。邵燕祥还向我推荐了郭慕岳的书稿。郭慕岳是他的中学同学,曾被划为“右派”,亲历种种。郭老是银行职员出身,也从未写过文章,所以书稿曾经邵燕祥夫妇修改过。我还在做报人时他曾推荐给我,让我帮着找出路,我也喜欢这本书,可就是没有面世的机会。转到出版行业后,邵燕祥又提起此书,可遗憾的是直到作者去世,此书最终只有一个邵燕祥作序的自印本。如今郭老和邵老先后作古,书稿还躺在我电脑里……

  如今邵燕祥先我而去,其留下的文字,够我们好好品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