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要把省属企业打造成体现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省队”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2月24日        版次:A08    栏目:对话    作者:

  谈方向

  使国资国企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力军

  

  羊城晚报:广东省国资委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李成:省国资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一体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聚精会神把省委“1+1+9”工作部署落实好,统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

  首先,我们聚焦制定实施“十四五”全省和省属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使其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力军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排头兵,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方面,广东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此外,我们还注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羊城晚报:广东省国资委将如何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试点?

  李成:深圳国资国企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服务广东、深圳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国资委结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力支持深圳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重点支持深圳在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上大胆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探索与企业市场地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激发骨干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谈举措

  布局若干“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

  

  羊城晚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您认为广东省属企业应如何把握新发展格局,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贡献力量?

  李成:“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资国企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也面临新的机遇挑战,肩负新的责任使命。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目标是要把省属企业打造成能够保障全省重大战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重大风险防控能力以及能够体现我省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省队”。

  按照五中全会作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省属国资国企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当好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力军,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上发挥主导作用,在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上发挥协同作用,在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上发挥支撑作用,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上发挥引领作用。

  在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上,省属企业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同时,国有资本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对于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省属企业要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大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大力度布局若干“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我们鼓励省属企业加强与行业优秀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合作,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龙头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并带动相关企业共同构建有效互动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形成良性市场结构。

  省属企业在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上要发挥支撑作用,坚持高标准统筹推进软硬件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推动我省流通体系更加顺畅高效、走在全国前列。更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大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形成发展新优势,在服务全国大局中抢占先机。

  最后,我们也支持省属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抓住“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机遇,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品、名企、名家。

  羊城晚报:您刚才提到“十四五”时期国有资本要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那么,广东将如何推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李成:我们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把省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与推进国资布局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以做强做优做精主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并坚决退出不具备竞争力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

  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内大循环打下好的基础,省属国资国企加大民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主动谋划、积极参与时速350公里高铁、4E级机场、港口航道、跨江跨海通道、现代能源保障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5G网络和数据中心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一核一带一区”塑优势增后劲强保障的物质基础。

  除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我们也要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例如,围绕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培育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加快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在相关行业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建设一流企业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省国资委将加大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力度,推动省属重点企业结合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在提高效益、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巩固壮大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发展提升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地位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未来型企业。

  

  谈创新  

  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羊城晚报:广东的国企改革工作如何突出创新的作用,激发企业活力?

  李成:目前部分省属企业还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省国资委着力推动省属企业创新升级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全面建立研发投入长效机制,推动省属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目标是到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3%,研发人员数量占职工人数比重每年增长10%以上。

  为了引导省属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围绕主业创新升级,我们也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

  在推动创新技术融合应用方面,为加速省属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我们在省属企业推进一批大数据智能化项目,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一批服务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板。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因此我们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省属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强化省属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分享科技成果转化转让净收益比例;探索建立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对符合规定的高层次人才或急需紧缺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特别补贴、一次性奖励等灵活多样的内部收入分配方式,所需额度在工资总额内统筹安排。

  羊城晚报:对于广东省属国资国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您有什么建议?

  李成:省属国资国企要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作用,加快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优化配置和有序流转,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积极参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另外,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到省属企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