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表 羊城晚报记者 孙绮曼 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大批企业IPO上市需求猛增,也有一部分IPO申请材料却出现了快速的撤回的动作。今年以来,IPO申请更是出现了明显的“撤回潮”。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76家企业因撤回IPO申请而终止审核,其中创业板48家、科创板28家。 今年已有76家企业终止审核 在注册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一大批企业加紧把握上市融资通道、积极筹备IPO上市申请,但也有不少企业却在正常审核期间,出现了频频撤回的动作。截至3月22日,今年以来已有76家企业因撤回IPO申请而终止审核,其中创业板48家、科创板28家。 从科创板看,据上交所网站统计,截至3月21日18时,科创板共接收547家企业申报。其中,267家企业注册生效,1家企业不予注册,6家企业终止注册;92家企业终止IPO进程。其中,83家企业为在受理问询过程中主动撤回材料,1家企业在上市委审议通过后主动撤回材料,1家企业在上市委暂缓审议后主动撤回材料,7家企业在上市委审议时未能通过。 从创业板看,自2020年6月22日创业板注册制开始受理首批企业至今,据深交所网站统计,截至3月21日18时,创业板注册制下共受理555家企业IPO申请,115家企业注册生效,1家企业终止注册;71家企业终止IPO申请进程。其中,66家企业为在受理问询过程中主动撤回材料,5家企业为上市委审议不通过。 从上述终止项目的时间分布看,自从2020年11月以来,注册制下IPO申请终止项目数量大增,2020年11月、2020年12月、2021年1月、2021年2月、2021年3月至今,终止项目数量分别为10家、29家、17家、36家、23家。 但从2021年看,今年以来就有76家终止,其中科创板28家、创业板48家。3月份至今,科创板终止审核企业数量达9家,创业板达14家,终止项目数量的节奏有所加快。 从行业来看,科创板终止审核企业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创业板终止审核企业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业是在监管现场督导或现场检查之前就主动撤回申请材料,过多的反转动作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从已有的数据来看,很多IPO撤回的企业都是被抽中现场检查或现场督导前就采取了撤回的动作。 今年1月,证监会组织开展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现场检查随机抽查。其中涉及的9家科创板申报项目,有7家项目在收到现场检查书面通知后10个工作日内撤回。 而根据最新一期《创业板注册制发行上市审核动态》,2月深交所决定对9家IPO项目的保荐人开展现场督导。其中,已有7家发行人在督导组进场前撤回了申请。撤回率高达78%。 龙头券商保荐企业撤回率高企 这波撤回潮背后,作为保荐机构的券商也“压力山大”。 从目前已经撤回企业的情况来看,76家申请终止上市的企业中,负责保荐的机构既包括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华泰证券、海通证券等龙头大券商,也有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长城证券、东海证券、国金证券、安信证券、中银证券等借助IPO业务快速发展的中型机构。此外,渤海证券、东莞证券、光大证券等13家券商均出现IPO项目终止的情况。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一波密集的企业撤单潮可能也和IPO严查有关。“部分企业的资质和质量并不完全符合IPO条件,加上可能存在部分财务数据纰漏、信披瑕疵等多方面问题,在监管多轮排查下,这些企业可能难以过关,不如抓紧时间把材料撤回。” 有中型券商投行相关负责人指出,去年11月以来,监管部门对很多拟上市公司采取了多轮问询及现场督导或检查的动作,几乎全部企业都存在一些问题并被要求整改。“多数企业还是会被检查出问题,保荐机构为了免责,往往会选择回避或者重新就部分问题进行整改,并重新评估一下需要保荐的企业是否达到IPO标准,因此终止上市的申请就会增加。” 据上述投行人士分析,实际上对于监管进场前主动撤回的企业,监管部门一般并不会有任何处罚,而如果经过现场检查后,若指出的问题太严重可能会被移交稽查部门。很多企业不敢承担这样的风险,所以不如快速撤回,中介机构也能免于责罚。 与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不高有关 随着IPO企业高比例撤单的问题引发热议,监管层对此事的关注度也愈来愈高。 日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表示,对于IPO高比例撤回现象,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看,并不是说这些企业问题有多大,更不是因为做假账撤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不高。 易会满表示,从核准制到注册制,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发行人上市的“可批性”,也就是要获得审核通过;现在应该是要保证发行人的“可投性”,也就是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标的,这对“看门人”的要求实际上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