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英国曾出现专门出租菠萝的公司,按小时租菠萝竟是为了摆在餐桌上撑场面

欧洲人的“菠萝情结”有多重?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3月25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福袋

     图/视觉中国

     清代铜镀金葫芦式水法钟顶端有菠萝形装饰(资料图)

     约翰·尼霍夫绘制的《南京报恩寺琉璃塔》版画(局部)(资料图)

     十八世纪法国里昂生产的仿中国图案锦缎使用了菠萝图案(资料图)

     皇家园艺师约翰·罗斯向查尔斯二世进献首个在英格兰培育成功的菠萝(资料图)

  

  近日,徐闻菠萝频繁登上热搜,引起网友热议。大家都知道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水果,曾经在欧洲,是皇室成员才买得起的“奢侈品”。在清朝时期,菠萝还阴差阳错地成为西方国家眼中代表中国风格的典型元素。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些关于菠萝,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初入欧洲成为“珍馐美味”

  

  菠萝原产于美洲,栽培于巴西中部巴西利亚一带。公元前1600年,栽培菠萝的地区已有巴西北部、东部和中美洲、加勒比的部分地区。但由于美洲与欧亚非大陆悬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菠萝的栽培仅限于美洲热带地区。

  15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最早在美洲发现了菠萝的种植。1493年11月,在第二次美洲探险期间,哥伦布在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的瓜德罗普岛第一次见到菠萝,并接受了印第安加勒比人的款待,品尝了它的美味。西欧人对菠萝的口味感到惊奇不已,非常喜爱。

  菠萝的天然甜味,被形容为“葡萄酒、玫瑰水和糖”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在精制糖缺乏的年代,香甜的菠萝足以称得上“珍馐美味”。人们开始努力将菠萝带回欧洲。由于当时运输的船速很慢,环境又热,许多菠萝在旅途中腐烂,因此当时菠萝的运输成本极其昂贵。在“发现”菠萝之后的两个多世纪,几乎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买得起整颗菠萝,一般的富人甚至都没有机会见到菠萝一眼。

  16世纪末,荷兰人成功地研发出在当地种植菠萝的技术:通过火盆加热的方式,在温室中模拟出热带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许多贵族花费大量金钱派他们的园丁学习这一技术,菠萝在欧洲开始相对普及。但种植的条件依然苛刻,温室的设计和环境至关重要。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即便相关技术不断改良,菠萝种植也依然是少数贵族才能负担得起的昂贵产业。

  

  皇室贵族拿来“炫富”

  

  17世纪中后期,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开始崛起。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为了向欧洲各国宣扬英格兰的海军实力,特意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宫廷宴会。宴会上,一颗菠萝被端正地放在甜点正中央。此时这枚菠萝已经不单单是水果,它更是英国坚守海外版图的决心。

  这次宴会还有个小细节:查理二世亲自为在场的宾客切菠萝,并从自己的盘子中将菠萝片分给客人。此举看起来是查理谦逊好客,实则是向在场的宾客和外国使节展示他的权力:只有英国国王能够拥有对菠萝——西印度群岛的裁决权。时至今日,英国皇室在接待外宾的国宴上还会摆上几个菠萝。当你去白金汉宫参观的时候,还能看到当年皇室用的菠萝纹刀叉,价值不菲。

  由于菠萝昂贵的价格以及皇室赋予它的特殊意义,当时许多有能力种植、购买菠萝的英国贵族也不会随意地吃掉它们,而是将其作为宝贵的装饰品,或带着它们出席宴会。菠萝成为有钱人用来显示自己财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物件。英国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专门出租菠萝的公司,不太富裕的人也可以租几个小时的菠萝摆在餐桌上撑撑场面。这些菠萝会被重复出租很多次,最后才被卖给真正有权(有钱)食用的人。

  

  明末传入中国,而后在南方普及

  

  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菠萝约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传入中国,先由葡萄牙人将菠萝苗带入澳门,后经广东传入福建和台湾。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广东《东莞县志》“果之属”部中,已出现了有关“山菠萝”的记载。

  关于菠萝的名称,在古代极为复杂。据不完全统计,就有菠萝、波罗、凤梨、黄梨、露兜子等等名称。如今,很多人分不清菠萝和凤梨,其实它们只是同一种水果的不同名称。菠萝传入台湾后多被称作凤梨,清朝的多部史籍对其外观、口感进行了描述。

  康熙时期,高拱乾的《台湾府志》记载:“果之属有凤梨,叶似蒲而阔,两旁有刺。果生于丛心中,皮似波罗蜜,色黄,味酸甘。果末有叶一簇,可妆成凤,故名之。”其后,孙元衡的《赤嵌集》描述凤梨“通体成章,抱干而生,叶自顶出,森如凤尾。其色淡黄,其味酸甘。”

  道光年间,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对菠萝进行了较为翔实准确的观察研究记述:“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生山野间,(果)实如萝卜,上生叶一簇,尖长深齿,味、色、香具佳……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果熟金黄色,皮坚如鱼鳞状,去皮食肉,香甜无渣,六月熟。”同时他还画出了菠萝果实的插图(线图),这大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菠萝图。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中提到菠萝“闽粤所在多有”。他所征引的书籍计有《岭南杂记》《思茅厅采访》《滇志》《镇沅志》,等等。这说明记载菠萝的文献已渐渐增多,菠萝在中国南方的种植已较为普及,遍及两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

  

  西方人曾以菠萝为代表中国风格典型图案

  

  有研究表明,在17、18世纪的西方人眼中,菠萝是代表中国风格的典型图案。在那时的许多西方艺术品中,一些微缩建筑物的顶端、阳台的四角上时常会有菠萝形状的装饰物。此外,许多仿中国风格的建筑物和艺术品顶部也被设计成菠萝的形状。这让人有些费解。为何在西方的认知中,中国风格会与菠萝产生联系呢?或许我们能从一张《南京报恩寺琉璃塔》版画找到答案。

  17世纪到18世纪,荷兰派出一支使团出使清朝。使团中一名叫做约翰·尼霍夫的官员将他在中国的见闻通过文字和绘画记录了下来。这些资料集结成一本配有超过一百幅版画插图的著作出版,名为《东印度公司到大清帝国的出使》。版画中着重描绘了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而兴建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这使其成为在欧洲最出名的中国建筑。

  约翰·尼霍夫在描述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宝顶时,将其描绘成了菠萝的形状。他在书中称菠萝为“大自然创造的最稀有和美味的佳果”。当时欧洲许多贵族对菠萝还不甚了解,使团成员能“轻易”吃到菠萝的经历,被顺理成章地与东方古国神秘、富饶的形象联系起来。菠萝这种分布在中国南方沿海的水果,可能被西方人错认为在中国广泛分布。

  随着《东印度公司到大清帝国的出使》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这种将中国式建筑宝顶表述成菠萝形状的认识也广为流传。菠萝就此被误认为是中国的一种典型装饰物。从欧洲销往中国的许多产品(如钟表)顶端被装饰成菠萝的形状。这种装饰风格在西方的仿中式建筑中也被应用到屋顶的四个角上,例如18世纪在德国法伊茨赫夏伊姆的游园建造的中国茶亭。

  更有趣的是,由于对西方的装饰风格了解不多,许多中国匠人在看到西方产品上的菠萝装饰,便错误地认为菠萝是西方本土流行的一种装饰图案。因而在一些广东仿制西洋钟表的顶端或四角也开始出现菠萝装饰。

  (整理:福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