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旧“粤剧汇编”的来龙去脉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6月06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

     谢彬筹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 黄宙辉 摄

     谢彬筹在1960年代做的实录和日记 黄宙辉 摄

  

  残破老剧本牵出粤剧往事

  

  2018年《广东艺术》杂志第3期刊登了粤剧著名编剧莫汝城于2001年的一篇访谈。莫汝城在文中提到:“现在能见到最早的粤剧剧本是同治六年(1867)刻印的《寒宫取笑》,藏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该所还藏有一批粤剧老唱片……其他有关粤剧资料也以该所收藏最多。”

  这篇文章让《广东艺术》编辑部的李亦彤对资料室里的粤剧文献资料关心起来。资料室里有一些残破的老剧本,其中有一套比较珍贵的剧本《粤剧传统剧目汇编》(以下简称“《粤剧汇编》”),但这套剧本有缺失。经多方查找,她从市场上买回缺失的剧本,把这一整套剧本凑齐。

  这套《粤剧汇编》的编印背景是1961年下半年。当时,中央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戏曲、曲艺传统剧目、曲目的挖掘工作的通知》。根据该通知要求,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广东省文化局、广州市文化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联合举办了粤剧传统艺术调查研究班,对粤剧传统(包括剧目、表演、音乐唱腔、历史资料)进行全面的挖掘、研究,为整理粤剧遗产提供必要的材料。当时,全省的粤剧院(团)、粤剧教育机构都行动起来,掀起一个挖掘、整理粤剧传统的高潮。

  据回忆,当时为《粤剧汇编》剧本口述作出贡献的老艺人有广州市粤剧老艺人剧团成员、靓大方、大牛炳、李苏堃、叶炳才、周瑜良、老天寿、易日洪、新贵妃、黄四、冯镜华、孙颂文、胡一虎、豆皮元、西洋女、小武举、李梅初、张瑞棠、陈村种、林炳初、傅振滨、胡才、廖周全、郑寿山等;而参与记录的新文艺工作者有谢彬筹、陈仕元、钟启南、关作诚、林敬文、张福光、容思、梁昌伟等。

  

  收录粤剧传统剧目131个

  

  戏剧学专家、原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谢彬筹今年已85岁高龄,他当年参与了老艺人口述的记录工作。最近在整理旧书时,他找到了1961、1962年参加粤剧传统艺术调查研究班的实录和日记,上面清楚记下了当时做记录的情况。谢彬筹向羊城晚报记者回忆,这个调查研究班的主任是李门,副主任是郭秉箴;工作方式就是每人分配一个任务,每天到老艺人家里听口述做记录,然后把笔记本交给主任签名确认,最后再整理完成,整个工作很严格。谢彬筹负责记录的老艺人是“豆皮元”,是一个“丑生”。他记录了“豆皮元”口述剧本《痛除四大害》《担枷》《偷影摹形》等改良新戏,以及几个折子戏。

  谢彬筹说,“这是粤剧有史以来动员人力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对传统剧目的挖掘和保存。”据初步统计,通过粤剧传统艺术调查研究班记录、清理、校订、借抄和征集到的剧本约有500个(几乎包括粤剧的各个阶段),另外还有《粤剧传统音乐唱腔选辑》(9册)、《粤剧传统排场集》《木人桩》《大牛炳的二花面工架》等成果。

  《粤剧汇编》的选编、刊印时间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7月,共收录《白门楼斩吕布》《三气周瑜》等剧目131个,另有别本1种(《六郎罪子》),附唱段或出头戏等10种。《粤剧汇编》的剧目来源多样,最主要是老艺人的口述本与晚清书坊刻本的移录本,此外还有报纸、杂志刊载的剧本,粤剧人手抄本或私人、机构藏本以及来源尚不明确的剧本。当时,该套丛书仅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发放给一些演出团体使用,并未公开出版。

  

  为后世保留一份珍贵非遗

  

  鉴于这些《粤剧汇编》印制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纸张已经变脆,不堪翻阅。2018年,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以《粤剧汇编》为底本,加以整理和校订,出版新《粤剧汇编》。新《粤剧汇编》全书分6卷,共收录粤剧剧目131个。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粤剧传统剧目整理研究——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中心》的阶段性成果;旨在通过粤剧传统剧目的挖掘、抢救,为粤剧舞台演出增添可供学习、利用的资源,为粤剧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后世保留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套书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是粤剧历史的重要部分,也是粤剧文化的重要积累。后人可以在这6卷书里看到很多粤剧的传统,并向之学习。”谢彬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