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聆听上期乡音征文《月下·碉楼·爷爷》粤语播音 |
□井国宁 我对于广东米粉的所有认知,源于十多年前东莞长安镇那个夜市摊,是由一份炒河粉开启的。 喧闹异常的夜市,处于小镇某处拐角。漫步至此的我,显然被煤气、铁锅与食物之间在物理化学作用下产生的气味所吸引,竟无法挪动脚步。店家见有人在摊点前停下脚步,忙抬头问我:“想吃点啥?” 说实在话,这还是我到长安后第一次单独出门。我看着摊点玻璃罩下面各色蔬菜与米面,一时不知道究竟该如何选择。我生怕店家看出我的窘迫,便指着玻璃罩子下那形如面条的食物,说:“炒这个,少点辣椒。” 店家照我的要求炒出来,放进打包盒后,装好袋子,递给我。付了钱,我拿着打包好的食物,回了宿舍。邻铺的同事见我打开包装,笑说我刚来就喜欢上广东宵夜了?我笑了笑,说感觉有点饿,就随便弄了份炒面回来垫垫肚子。同事一听就乐了,说这哪里是炒面,这是广东的河粉。它的样子虽然看起来跟我老家的面条很像,但口感和味道,根本不同。 我先是一愣,赶紧用筷子夹起来尝,等到炒河粉入到口中,进到肚子里时,我才发觉,它明显比较柔软和爽滑,与面条的韧性口感的确截然不同。 我一边吃着炒河粉,一边尴尬地自我辩解:“夜市摊那里光线不怎么明亮,我还以为这是我们老家的面条呢。不过这炒河粉,感觉还是很不错。”同事见我有些尴尬,没有再发出笑声,倒是给我推荐起广东的米粉和河粉,据说都很不错。 自那以后,我发觉自己原本钟情于面条和包子的肠胃,竟然对盛行于岭南之地的河粉与米粉,也情有独钟。无论是三丝炒米粉,还是干炒牛河,或者只是普通饭店里一些肉片或鸡蛋炒出来的米粉或者河粉,我的肠胃都已一一鉴定为“来自异乡的美味”。 其后在广东生活的十余年里,各式各样的米粉、河粉、肠粉,曾以不同形态和味道占据着我的味蕾。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些味道可能已重塑了我对于面粉制品的记忆。多年后我身处关中大地时,仍会时不时地惦念着这一众美食的滋味。 我可能只是岭南那座城市的一个过客,但记忆深处的味道,早已让我将它视为第二故乡。炒米粉也好,汤河粉也罢,抑或石磨拉布肠粉,时不时就会突然间跳出记忆,呼唤着我,引领着我,去重新回味。 《“乡音”征文》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