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以人文滋养科技,以科技护佑人文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9月24日        版次:A11G    栏目:【学生作文】 1    作者:赵靖涵

  

  □赵靖涵 华南师大附中高三(6)班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对这些科技领域里颇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名字的看法是:以人文滋养科技,以科技护佑人文。

  人文为土,能滋养科技的发展。可为什么这些现代化尖端科技的成果,会被赋予一个传统文化符号的名字呢?比如“夸父”,这个象征追逐光明、永不言弃的精神符号,命名了“太阳监测卫星计划”。我觉得这是在表达中国人心怀梦想、砥砺前行的精神,它将成为我们坚持实施这项计划的动力。“嫦娥”“神舟”的命名亦如此。

  这些名字的人文内涵,往往与科技成果有着密切联系,成为中国取得这些科技成果的精神支撑。屈原在《天问》中“天河所杳,十二焉分?”“角宿未旦,曜灵安藏?”的发问,已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探索精神的代言,正是这种人文情怀,在推动我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科技发展需要人文情怀的支撑。

  科技为木,护佑人文的创新传承。大家知道吗?月球背面的一个陨石坑中,有各国登月后立下的纪念牌,中国立下的牌子上写的便是“嫦娥”。“嫦娥”这个经典的文化符号亦成为其中一个环形山的名称,并因此为全世界所知。科技也成了人文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再比如,量子科学实验室命名为“墨子”,饱含着我们对这位先贤的敬意;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寄寓着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些人文符号,在科技发展过程中,都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特色。同时,其精神品质也得以传承,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富有活力。

  国家的发展正需要科技与人文并驾齐驱。以传统文化符号命名科技成果,应该是中国软硬实力共同提升的表现,既展现了我国硬核的科技实力,又敞开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大门。科技成果与人文经典相得益彰,向世界昭示着最有生命力、最为强大而独特的“中国符号”。

  同学们,兼顾科技与人文,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时代对我们新时代青年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在选择科目时,文理都考虑到固然值得肯定,而选了全理科的同学,也不应放弃在人文世界的探索。我们要努力成为可以担当起国家富强重任的综合素质人才,才能让中国的科技硬实力更强,文化软实力更有感召力。

  让民族复兴的巨轮滚滚驶向彼岸,扬帆远航;让我们携手同行,夯实人文之土,养育科技之树。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