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整理/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宋哲文 李明晖 图/广州博物馆提供 龙泉窑,位处浙江丽水的瓯江之滨,承续越窑的诸多优点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青瓷工艺的集大成者,凭借独特的制瓷技艺享誉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广州博物馆藏龙泉青瓷逾460件,上迄北宋下至现代,精品琳琅满目。据悉,《龙泉之美——馆藏龙泉青瓷展》即将开幕。 这件明代青釉透雕缠枝牡丹纹瓶,作为馆藏一级文物,深刻体现了龙泉青瓷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瓶高28.2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9厘米。口微撇,细颈,垂肩,胆腹,圈足,釉质清透莹润,色近“粉青”,有青玉质感,简洁端丽。 此种细颈、垂肩、胆腹的瓶式,被称为“玉壶春瓶”,为北宋时期所创烧,早期作酒器之用,至明清,兼作花器,是中国陶瓷中的典型器,而龙泉所产的玉壶春瓶作为其中典范,备受后世推崇。相传,玉壶春瓶的形制源自唐代西域传入中原之“胡瓶”。亦有观点认为,“玉壶春”之名源自苏东坡诗句中的“玉壶先春,冰心可鉴”一语,意境高远,发人遐思。 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介绍,所谓“君子比德尚玉”,“玉壶春”之“玉”寄寓的是对美好事物和高洁情操的追求,而非对瓶体材质的实指。龙泉窑向在釉质上以“比玉为美”作为标准,以其青翠玉色表现玉壶春瓶之意蕴,自然成就经典;而“玉壶春”之“春”实为“酒”之衍称,因而玉壶春瓶从一开始就是用以盛酒的瓷质酒具。又,此类器型线条凝练简雅,如无肩柳腰之美人,传递出“美人无肩,壮士无腰”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趣。 此件玉壶春瓶除在器型上堪称经典外,更以瓶腹高妙的镂雕工艺反映出龙泉青瓷工艺的又一巅峰。明代初年至明中期,是龙泉窑继南宋以后的第二次发展高峰,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在继承元代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更为多样的装饰手法,镂雕工艺即是其中一种。该瓶瓶腹之缠枝牡丹花卉纹,可谓透雕与刻划技法的完美结合,既突出了花叶的形态,又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此瓶的牡丹纹样纤巧灵动,枝叶穿插自然,堪称明代龙泉镂雕工艺佳品中的佼佼者。 吴凌云表示,作为“民窑之巨擘”的龙泉窑,因器型多样、用途广泛、胎釉极佳而成为12世纪中期至15世纪中期最为畅销的外销瓷。大量相关遗存出土于世界各地遗址,更常出水于诸如“南海Ⅰ号”等各地沉船的考古现场,足证其足迹遍布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从单纯的商品性输出走向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一度成为世界制瓷标准,掀起多国仿烧热潮。因此,龙泉窑的地位应放在世界性的角度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