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位于中山五路的艳芳照相馆 艳芳照相馆供图 |
孙中山、宋庆龄在永丰舰上 (资料照片) |
1927年鲁迅与夫人许广平,以及好友蒋径三在艳芳照相馆合影 艳芳照相馆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文艺 黄宙辉 通讯员 唐盛 坐落在广州越秀区朝天路上的艳芳照相馆(以下简称“艳芳”),是广州一家名闻遐迩的老字号照相馆,始创于1912年,至今已经有109年的历史。 20世纪的“艳芳”,曾引领粤港两地的摄影潮流,风头一时无两。诸多名人如孙中山、鲁迅、李济深等,都曾到这里留影。新中国成立后,“艳芳”也曾为毛泽东、叶剑英、陶铸、罗瑞卿等领导人拍过集体照;更为岭南的老百姓记录下众多温馨的场景、幸福的瞬间。 它以记录者的身份,用一张张胶卷底片,让20世纪的粤港历史风云和“老广”生活图景得到定格。但随着数码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老式照相馆受到很大冲击,幸存的“艳芳”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在尽力转型,希望能延续这一段独特的城市文化记忆。 名人如织 立此存照 “艳芳”的成长史,见证着粤港百年来的风云变幻。 109年前,“艳芳”在热闹繁华的广州惠爱中路(现中山五路)正式开业,最初取名为“省港艳芳照相馆”。凭借先进的摄影、冲晒技艺,“艳芳”声名鹊起,为当时许多风云人物、名流志士之首选,出色地演绎了自己的时代角色。 20世纪二十年代,广州是民主革命策源地。在此期间,“艳芳”拍摄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实照片,最著名的莫过于1923年8月11日,孙中山、宋庆龄在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上纪念“广州蒙难一周年”,邀请“艳芳”的师傅到舰上为孙先生夫妇及一众官兵拍摄集体照,以作留念。在拍照的前一年,陈炯明发动武装叛变,孙中山正是在永丰舰上指挥海军官兵进行讨伐。而一年后,“艳芳”为这一历史事件留下了生动的注脚。 1927年,鲁迅先生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时曾与夫人许广平,以及好友蒋径三一起到“艳芳”拍过照。“九月十一日,晴,下午蒋径三来,通往艳芳照相,并邀广平。”《鲁迅日记》中对这张照片的由来留下了文字记录。照片中,鲁迅先生身着长衫,脸颊瘦削,闲适地坐在椅子上并目视前方;齐耳短发的许广平站在他身后;在许广平的右侧则是好友蒋径三。这张照片经过复制后仍挂在“艳芳”的厅堂,成为该照相馆的“名片”。在鲁迅博物馆的《鲁迅影集》《鲁迅画传》里,我们也可看到这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摄影作品。 同年,“艳芳”负责外影的刘校才师傅在广州起义时曾于广州市公安局旧址拍摄“广州苏维埃成立大会”的照片。 李济深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曾主持粤政,也常到“艳芳”拍摄照片。他曾赠“艳芳”一条幅:“其如视诸斯乎。”这句化用自《论语》的话,也是用来形容“艳芳”留影的清晰、便捷。此条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一直挂在“艳芳”二楼的厅堂。 大革命时期,《广州民国日报》特邀“艳芳”的师傅为其拍摄了许多重要新闻照片,如《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摄影》《粤人反日出兵示威大巡行》《国民政府欢宴华侨参观团》《孙夫人出席代表大会》《三十万民众庆祝双十与扩大反英示威大巡行情形》《中央省市三党部委员纪念总理诞日摄影》等,记录那个风云变幻、激情澎湃的年代。 为此,《广州民国日报》于1926年2月18日至22日连续五天,在该报显著版面刊出“赠像志谢”函,对“艳芳”赞誉有加:“艳芳照相馆研究影像精益求精,以故近来营业情形发达,凡本市各机关或团体摄影,多由该馆承办……” 百姓口碑 集体记忆 1956年公私合营后,“艳芳”成为国有企业。它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过去单一拍摄黑白人像相,发展为能同时拍摄彩色和黑白人像相、团体相,并承制产品广告、展览图片、舞台剧照等业务的一家大型综合照相馆。 团体相仍然是“艳芳”的绝活,几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历代摄影师的精心钻研,“艳芳”拍出的团体相片讲究排列整齐、用光均匀柔和,背景洁净、影像清晰。因此,广州市逢有重要的大型团体相拍摄,大都乐意找“艳芳”拍照。广州解放后,“艳芳”曾先后为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人物拍过集体照。 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艳芳”以补偿贸易的方式,最早引进美国柯达公司全套彩色自动冲印设备,是全国第一家实现以彩色冲印技术更新换代的照相馆。随后,全国各省照相行业派出代表前来参观学习,“艳芳”也先后派出师傅到青岛、杭州、北京、茂名、深圳等地作彩色制作讲授和培训。 由于这套设备是以补偿贸易方式进口的,最开始并不对本地居民开放。于是,人们千方百计托香港、澳门的亲朋好友买券,凭券来“艳芳”冲晒彩色照。在上世纪80年代最鼎盛时,“艳芳”聘请的员工超过百人之多,顾客到店还需要取号排队。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艳芳”还开设了“雄志”“美景”“明苑”“广州”“红光”五家分店。 “艳芳”的口碑在广州街坊中是首屈一指。每逢家族的重要纪念日、聚会日等特殊场合,携家带口前往郑重地留下一帧照片作为纪念,也是羊城百姓的“集体记忆”。 时移世易 辗转求生 “艳芳”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5年。因兴建地铁一号线,中山五路进行拆建,“艳芳”迁到光塔路。自1989年起便在“艳芳”工作的黄耀辉感到很惋惜:“搬到光塔路后,基本上没人认识‘艳芳’了。”客源大幅减少,员工从原来的百余人骤减至60多人。 巨大的经营压力下,“艳芳”再次寻找合适的经营地址。2000年,“艳芳”搬迁到朝天路,并用全部的搬迁补偿款买下了现在的五层骑楼式建筑。然而,同年10月,国企开始转制。“本来‘艳芳’有地盘、有技术,什么都不愁,但是转制后要按市场价去承租,此外集体经营也承担了很多风险。”黄耀辉见证了转制对“艳芳”的影响,第二次搬迁后生意虽有起色,却难以回到早期在中山五路时的风光。 除了搬迁的影响外,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摄影行业的门槛不断降低,便利的小型数码照相馆出现在街头巷尾,让传统的老式照相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同样走上转制道路的“雄志”“美景”等照相馆几年后相继关门。 怀旧风起 后生慕名 到了新世纪,百年老字号“艳芳”依旧选择坚持传统,其经营项目以集体照、黑白照、数码照为主。其中,黑白照一直是“艳芳”的特色。店里的那台老式柯达相机从上世纪一直“工作”到现在,手工冲洗技术也在“艳芳”得到保留。 店里的老师傅告诉记者,一张黑白照,从拍好到取相往往要等上5天。其间全是手工冲晒,要经过摄影、冲片、修底片、晒片、修相、裁裱等六道工序。“实际上,保留有这样的技术的照相馆,整个广州也仅剩‘艳芳’一家了。”黄耀辉说。 近年来,随着“怀旧风”的兴起,以及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的传播,有不少年轻人慕名前来“艳芳”体验这种上一辈的时尚——拍一次黑白照,“艳芳”还会配合提供上世纪风格的服装和道具。“艳芳”也新晋为广州市的打卡网红照相馆。在采访期间,一对来自湖南长沙的小情侣前来拍摄黑白怀旧照。他们说是从小红书上看到“艳芳”的相关介绍,于是趁着到广州旅游,来“艳芳”体验一番。 “集体照、黑白照、数码照这三项大概各占经营额的三分之一。”作为“艳芳”目前主要负责人,黄耀辉感到压力不小,“市场竞争越来越大,现在我们也只能勉强维持日常开支。” 今日的“艳芳”,怀旧的陈设让人恍然穿越到上世纪,在二楼黑白照拍摄处,甚至没有安装空调,只有几台风扇在转着。 百年老字号“艳芳”路在何方?今年9月22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振兴市属国有企业老字号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23条措施,鼓励市属国企对所拥有的老字号逐一分析研究,制定并实施改革发展方案。希望“艳芳”能结合政策利好与自身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