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创建我国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华农教授罗锡文主持的科技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不下田,设计不出最好的农耕机”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1月04日        版次:A03    栏目:    作者:陈亮、黄士、郑雪宜、陈芃辰

  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黄士

  通讯员 郑雪宜 陈芃辰

  

  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华南农业大学共有2项成果(主持1项、参与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广东高校中排名第一。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农教授罗锡文主持成果“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是广东省唯一由高校主持并获奖的项目。

  “有人问我选择农机事业是否后悔?我不后悔,如果有下辈子,我还会选择干农机。”76岁的罗锡文已潜心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50年,创建了我国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希望实现“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的梦想。

  

  专注科研的教授

  

  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技术是智能农机装备的核心技术,可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2004年,罗锡文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卫星定位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技术的系统研究。

  埋头苦干17年后,罗锡文率领团队,实现了复杂农田环境下农机自动导航作业高精度定位和姿态检测技术;创新提出全区域覆盖作业路径规划方法、路径跟踪复合控制算法、自动避障和主从导航控制技术;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自动导航作业线控装置和农机北斗自动导航产品,这三项关键技术铺垫了无人农场的“变现之路”。

  去年,农业生产全程无人化农机装备“惊艳亮相”。“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内首个主从导航收获机系统。该系统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通过无线自组网络连接无人驾驶收获机与无人驾驶卸粮车,实现了主从导航,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罗锡文表示。

  从科研成果到落地实践,罗锡文去年在华农增城教研科学基地建设的水稻无人农场喜获丰收,单产达到8379kg/公顷(558.6kg/亩),这在国内尚属先例,无人农场自主作业技术将作业人员从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和作业效率。

  如今,无人农场在国内26个省市推广,创造了一批高产纪录,水稻精量直播技术的推广面积逾1000万亩,在新疆三年亩产超过1000公斤,在浙江连续四年亩产超800公斤,8个省亩产超800公斤,11个省亩产超700公斤,17个省亩产超600公斤。

  

  “开直播机的老头”

  

  罗锡文的微信名是“开直播机的老头”,映照着他耕耘无人农场的决心。“我出生于湖南农村,挖凼、沤肥、耙田、插秧、车水、收获和晒谷子,这些活我都干过,所以我深知农务劳作的苦累。”罗锡文说,他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将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让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实现机械化”。

  在采访中,记者留意到,罗锡文左手无名指明显较短。他说,年轻时在一次收水稻中,无名指尖不小心被锋利的镰刀连着指甲割下一小块,这愈发使他萌生了长大后要努力改变农民辛苦种田境遇的想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罗锡文深入贵州偏远山区,与农民同吃同住,为农民建机站、修水泵、修发电机,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为了推广水田耕整机,他曾在15个月里先后13次去湖南指导农业工作。早春三月,他和当地农民一样,喝一口白酒就赤脚下到冰冷刺骨的水田中。

  他的学生说:“每次做试验,罗老师都会卷起裤脚,赤脚下田。”

  罗锡文说:“只有两只脚踩在泥中,才能判断你设计的机器下田后的作业情况,才会知道应该怎样改进。不下田,我们设计不出最好的机器。”

  实践出真知,罗锡文的研究领域从农田精准平整、水稻精量直播、水田高地隙宽幅喷雾、再生稻收获、农业机械导航到农业航空技术等,涉及水稻生产的耕种管收。

  据悉,罗锡文是华农《农业机械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国家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和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主讲了10多门有关农业机械的课程。他指导了11名博士后、61名博士生和79名硕士生,大都成为我国农机领域的骨干力量,其中,4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今年7月,罗锡文还被评选为2021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