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星巴克的“金标准”敌不过门店的小九九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14日        版次:A06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然玉

  □然玉

  

  记者近日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卧底调查发现,一些门店频繁触碰了食品安全的红线: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主管、店员“言传身教”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延保”一周;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第二天偷偷上架。此外,星巴克用擦垃圾桶抹布擦咖啡机、吧台等物品。对此,星巴克发文表示,“高度关注,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了这两家门店,并立刻启动深入调查。”(12月13日《新京报》)

  时下的都市生活谱系中,星巴克的卓然地位不言而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星巴克就是白领的会客厅、中产的加油站。星巴克所提供的,不仅是饮料、空间,更是某种身份标签和审美趣味。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城市新主流人群的小确幸。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号称践行“金标准”的星巴克,居然也不能幸免地“沦陷”了。记者一番暗访,果然一查一个准。混用抹布、使用过期食材,这些食卫领域司空见惯的劣行,如今同样与星巴克扯上了联系。

  连锁餐饮的品控,一直是“世界难题”。其之所以复杂,主要原因来自于两方面:其一,就是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所带来的“品牌方”与“运营方”的拉锯,这在所谓加盟店、合营店等模式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其二,则是单店内部标准化管理和绩效考核激励的“矛盾”,“既要……又要……”,很多时候逼得员工只能剑走偏锋、走上歧途。而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基本都是直营模式,故而其爆雷出事,更多还是基于后一种逻辑。

  众所周知,大牌连锁餐饮,内部都有一套完善的品控流程,员工要学习的“操作手册”都是厚厚一叠。分区、分类、分人,定量化、定时化、精准化的大框架下,有效降低了个体因为惰性和随意性而犯错的可能性。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这套极其严苛的考核机制,不仅仅着眼于是“食品安全”维度,同样对“减剩货”“降耗损”等成本指标有着诸多要求——制餐不规范要扣钱,“损耗”太大要减薪。在不断的实践试探中,基层员工评估风险与收益,自然有了自己的小九九。

  标准化管理,同时也是高压管理。但实际的问题是,门店员工对于“收入最大化”有着共同的诉求,对于“维护食品卫生与安全”却缺乏坚定的共识。这导致了一个直接的后果,那就是店员很容易合谋来走“歪门邪道”控成本、保收入,而不会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相互监督来强化品控。比如说,在无锡的这两家星巴克门店,主管、店员甚至会“言传身教”分享许多“潜规则”,可谓是集体下水、沆瀣一气。

  奈雪的茶、胖哥俩肉蟹煲、麦当劳直至最新出事的星巴克,一连串大牌连锁餐饮失守,说到底还是相关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诚意不足、决心不足、投入不足。绝大多数门店都没有“利益超脱”的负责监督食卫食安的专员,加之总店的飞行检查和日常抽查又流于形式、覆盖不足,这必然导致单店内部抱团形成“暗箱”。

  症结显而易见,对策也是不言自明。对症施药,不该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