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据媒体报道,12月29日是上海迪士尼“2021达菲和朋友们圣诞系列商品”库存公开限时售卖的时间,该商品只能通过抽签限购的形式进行购买。当天凌晨3点,超5000人在迪士尼排队买玩偶,甚至有人崩溃大喊憋到尿血,相关话题还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那些网传的百米冲刺般的抢购画面和排队长龙,的确让人惊诧。正如有网友调侃的,时值岁末寒冬,打工人从被窝里爬起来都甚是艰难,居然有人为了买个玩偶不惜凌晨3点就起来排队,这一幕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有些魔幻…… 当然,这些消费者排队买的看似只是普通的玩偶、毛绒玩具钥匙圈等,但因为有着迪士尼品牌光环的加持,已经不能用“普通商品”来形容了。而排队长龙里面,据说也不完全是消费者。有网友就表示,“哪里是游客啊,至少一半都是黄牛!”要知道,之前同样作为迪士尼周边产品的玲娜贝儿毛绒玩偶,售价仅有219元,被转卖就直接涨到2000元、3000元,而原价500元的全套玲娜贝儿的衍生产品更是被卖到上万元。也就是说,虽然得凌晨排队,但只要能够平价购买到相关产品,对一些人而言就算“赚了一笔”。由此也就没那么难理解一些消费者和黄牛的排队热情了。在这个意义上看,他们其实一点都不“疯狂”,而恰恰都是“理性经济人”。 但不管是消费者,还是黄牛,凌晨起来排队购买玩偶,哪怕它是迪士尼的产品,还是让人觉得有些怪诞。因为它对应的实际是一部分群体对于迪士尼周边产品的一种过度的,乃至让人生疑的热情。就拿这次排队抢购的主要商品达菲熊来说,早在2004年底,它便已在东京迪士尼海洋乐园内亮相。此前,它在国内市场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欢迎。而在今年年底市场行情突然走高,很可能仅仅是被此前大火的玲娜贝儿玩偶所带火。据此而言,那些凌晨排队抢购的“真爱粉”对于达菲熊的追捧,到底有多少理性成分,又有多少只是纯粹的跟风,对这件产品本身真正有多少了解,实在不免要打上一个问号。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早就指出,某些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一种符号化的、象征性的消费。对于不惜凌晨排队或是支付高溢价购买迪士尼周边产品的群体来说,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到”,或就代表着一种消费“意义感”的满足,与产品本身的价值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凌晨排队购买的行为和过程也被赋予了一种“仪式感”。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发现,此次寒冬凌晨排队购买达菲熊的一幕虽然略显夸张,但类似的符号化消费行为,其实早就是一种常态。比如,排队购买苹果新手机的现象这些年几乎每年都在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让人觉得“夸张”乃至“疯狂”的排队购买和高溢价购买现象,除了一部分群体的“符号消费”欲望在驱动,也与商家的营销策略有很大关系。比如,这次迪士尼在面对“饥饿营销”的指责时就解释,除季节限定商品、限量款商品外,迪士尼的常规商品会不断补货,目前是“因疫情原因,部分商品补货速度受到影响”,于是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解释有多少真实成分或许只有迪士尼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排队购买的画面以及高溢价的转卖行情,毫无疑问是迪士尼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是“品牌价值”最有说服力的广告。但是,“饥饿营销”是否有问题,对于预防黄牛,迪士尼当承担起怎样的责任,这些最终只能依靠法律来裁定。 而面对迪士尼周边产品的火爆,除了提醒跟风消费的年轻人多些理性,从行业发展来说,可能更需要的是反思和学习。当前中国内地也出现了不少主题公园,其中很多也在尝试打造自己的IP,但就现实来看,真正成功、成熟的案例并不多。从迪士尼这种国际大咖身上到底能够学习到什么,无疑值得行业深思。至少,消费者凌晨排队购买的场景应该提醒国内的主题公园,这一块市场的潜力足够大,问题是自己到底能够分多少羹?
-
即时新闻
凌晨排队买迪士尼玩偶:疯狂、理性与启示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31日
版次:A10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