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关照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1月06日        版次:A08    栏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作者:刘飞、周峰

  □刘飞 周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经过持续努力,中国特色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世界大流行,人类社会更需要对未来的一种伦理思考,以帮助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不断超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进行伦理关照下的自我超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构建伦理共同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世界需要和平安宁,人类生活需要幸福美好。人类社会作为具备充分主体性思维的生命体,必须要进行伦理反思,做出对未来的伦理关照。

  从伦理关照的未来角度出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构建“人类命运”的伦理共同体。发展至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关系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性问题和全球性风险,例如生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疫情问题、贫困问题、核问题等等,任何国家和个体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整个人类已经形成一种共生共存的伦理关系。

  作为伦理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应有的道德义务,也是人类需要承担的道德责任。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物种,人类既深刻地改造了自然,更构建了属于人类的文明社会。人类个体、种族、民族、国家等,依赖于种种制度建构,确定了社会交往结构;更依赖于不同的道德关系、道德准则,实现着彼此之间的交流交融。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日趋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未来,必须要求人类社会摒弃种种偏见、放下冲突,从伦理共同体的角度来承担共同的道德责任,以维护人类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建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寻求一种共同的价值基础。这种价值基础不能建立在零和博弈、非此即彼和冷战思维之上。首先,必须摒弃把国家的利益等同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甚至形成截然二分进而彼此对立的观念。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与每个国家的利益密不可分,可以说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也是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实现。其次,必须摒弃把特殊的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割裂的思维模式。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文明,既具有独特性和具体性,又共同构成全人类的文化文明,承载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摆脱意识形态偏见,最大程度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也就是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理念,它的确立及其构建,能够促动全人类将之付诸实践,有赖于人类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德共识,不断增强对全人类前途命运的伦理自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超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形态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用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把整个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必须倡导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决议》指出,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当然,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内涵与实践路径,不同社会制度与文明形态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探索,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与分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遵循共商共建共享伦理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没有现成固有的方案和模式,但都需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伦理原则。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坚持尊重互鉴。要相互尊重,实现文明多样共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要文明互鉴,实现文明和谐。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推动世界文明丰富发展的多样性,更能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促进各国文明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各国要不断深化文明对话交流、增强相互认知了解、促进彼此学习借鉴,不断系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二要坚持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伦理原则。要摒弃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经历了疫情洗礼,各国人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要秉持“天下一家”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三要坚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通过合作共赢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要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各国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携手加强全球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与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相一致,是为了建设和守护好人类共同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是全人类道德价值共识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伦理价值研究”(编号:GD17XZX03)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