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过年前接连几天和朋友们一起小聚,从停车场坐电梯上到第5层,要穿过一家名叫“纸老虎”的书店,才能到达餐厅。我想今天很少有人会想起“纸老虎”的来历了。 2019年6月我去德国图宾根大学,在那边做了一场有关“外来文化与新中国的建设”的演讲。在讲座中,我提到“纸老虎”一词的由来: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8月6日下午,毛泽东在延安接受了美国女记者斯特朗的采访,提出了著名的比喻:“美国反动派是纸老虎。”因为英语里没有相对应之词,当时的口译员只好将“纸老虎”译成了“scarecrow”(稻草人)。毛让翻译停下来,要斯特朗说明一下“scarecrow”是什么意思。斯特朗解释说,那是用稻草扎成的人形,农民把它竖到田里来吓唬各种到田间偷食的鸟类。毛表示这样译法不好,并不是他要表达的意思。他说,纸老虎并不是吓唬鸟类的东西,它是用来吓唬孩子的。它看起来像一只猛兽,但实际上是纸糊的,一受潮就会发软,一阵大雨就会把它冲垮。于是,生造出来的英语单词“paper-tiger”就出现了,并且之后在德文、法文等西方语言中,“纸老虎”成为了尽人皆知的一个词。甚至在西班牙语中,“Un tigre de papel”让人想到的是哥伦比亚导演路易·奥斯皮纳编导的那部真相与谎言并存、事实与虚构交错的影片。这也赋予了虎年以全球意义和哲学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