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回到艺术的本位经营作品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2月06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龙扬志

    

  

  □龙扬志

  

  前些天,拜读了衣向东的大作《身份》,这是一部以侨乡江门革命烈士龚昌荣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角龚瀚文当过兵,当过陈皮店老板、家具店老板、裁缝店老板,很多身份集中起来,印证出其作为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矢志不移的信仰,也以此回应革命者对“身份”的认同。

  小说的活动场景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但是作者对岭南文化太隔,既没有本土风物书写,对吃穿住行这些日常细节也缺乏描写,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有点不可思议。因此,艺术上跟《虾球传》《三家巷》《香飘四季》这些书写岭南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没有太多承继关系,比如《虾球传》大量笔墨写到修顿球场、佐敦道、红磡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药贩、扒手、警察、私娼、店员、流浪汉穿行其中,生活气息相当浓厚,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珠三角地区进行了成功的历史再现,成为粤语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品。而《身份》作者可能因为缺乏生活经验积淀,完全忽略了粤语方言在日常场景中的使用,使得语言这一最能体现岭南生活质感、市井气息的文化环节缺席,与现实形成了明显脱节,通俗地讲就是不接地气。读完小说,读者看不出这是发生在珠三角的故事,因为放到任何一个地方和任何时代背景中都没有什么区别。

  在故事讲述方面,《身份》给人的感觉是记流水账,穿插各种来不及处理的行动计划,或者是交待一下除奸及其结果之达成,只是双枪一响,敌人立刻完蛋,斗争场面全靠读者脑补。而且作为描写特工的作品,缺乏对人物明争暗斗的心理描写,显得过于粗疏。怎样写好历史人物,在大致符合历史的前提下,必须充分放开想象,才能真正展示出人的内核,让小说回到文学的层面。目前部分作家在处理历史题材时,常变成明显的应景之作,过于概念化,没有与具体的生活产生关系。

  任何作家,只要脱离生活、脱离文化环境,就难以保证写作不失艺术水准。作家不能凭空想象一种没有细节支撑的生活场景,他所缺乏的,必然在作品中映照出来。让历史题材获得书写的可能,必须加强历史与艺术的对应关系,打通艺术的想象空间。其中的关键,应该回到艺术的本位去经营作品,这就需要艺术创作者沉下心来,品味历史,精心设计,用功研磨。语言、结构、思想等层面的工夫必须做足。不然,就是再重大的题材,再高大的人物,也难以呈现出其内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