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警惕“考研思维”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3月20日        版次:A08    栏目:拒绝流行    作者:曹林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我在这个专栏中讲过“考研思维”之害。考研没什么问题,可怕的是支配性的“考研思维”!不是把“读研”当成扎实专业训练之后水到渠成的延续,而是进大学后就直奔读研,就像读中学时直奔高考那样。这种直奔“读研”的支配性目标,掏空了大学专业训练的空间,异化了本科教育。

  跟一个老师聊到考研这个话题时,他说:“我和自己的研究生第一次见面时,我会和他们说,请把你考研答题中的那些所谓技巧,全部忘记,甚至因此忘记一些知识,都是值得的。”他不希望学生再把这种“考研思维”延续到研究生阶段。他说,基础教育中一直灌输的正确答案是能够提供安全感的,不过社会科学研究却需要“危险的思想愉悦”,我们需要在理解一件事情之后,去挑战既有的判断,提出新的视角或观点。这就是批判性思考最重要的思维特质啊!背知识点,套标准答案,求“真题”,积累高分技巧,不仅泯灭了批判性思维的生成,也让分数成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天花板,甚至是墓志铭。

  我常常讲智能、智力、智识和智慧的区别。智能和智力都是“迅速给出标准答案”的能力,能在答题中占有优势,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人的智力。智识呢?不是求标准答案,而是“将答案转化成问题”的能力,不满足于确定的答案,而是当成问题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累积成一个人的智识,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心智结构。最高层次的是智慧,智慧是什么?是在融会贯通中把问题想通了,想明白了,成为答案的答案,成为别人的答案,成为在很多问题都可借鉴的答案。我们说一个人有智慧,大智慧,是指透彻明白到我们能从他的解答中获得启迪。更高层次的教育,是让一个人向“高智识”和“大智慧”跃迁的过程,而“考研思维”支配的学习,则让一个人停留在“答题拼智能拼智力”那个层次,习惯被“现在知识”喂养,缺乏在“致知”中生成新知识的能力。

  库克说,我不担心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怕的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