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滨 “万事如意”,这大抵是日常交际使用频率最高的祝词吧,寄寓了美好的祈愿。 词典对“如意”的解释,一指符合心意,二指象征吉祥的器物。后者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兵器,后来演变为民间搔痒的工具,叫作“搔杖”。《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即如今的“痒痒挠”。因柄端做成手指形状,搔痒可如人意,故称“如意”。再后来又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寓意吉祥的珍玩,柄端用竹、玉、金做成灵芝、云朵等形状。因此,吉祥和如意又连在一起。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也是兵器,“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头礼拜,战兢兢魄散魂飞,霎时收了法象,将宝贝还变做个绣花针儿,藏在耳内,复归洞府,慌得那各洞妖王,都来参贺。”大到顶天入地,小到绣花针放到耳朵里,大小粗细都随着孙猴子自己的心意,故这兵器就叫如意金箍棒。 然而,兵器固然称心如意,本领固然神通广大,孙悟空本人却有太多的不如意啊。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够厉害吧,却难逃如来佛的手掌心;师父唐僧动不动就念那紧箍咒,弄得头疼欲裂,满地打滚,无奈何只能乖乖听命;取经路上更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连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都难以事事如意,何况常人哉。因此,有人感慨:“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说这话的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只有命乖运蹇、一生蹭蹬的人才会发此肺腑之言。杀敌报国、收复中原一直是辛弃疾的最高理想,但“归正人”的尴尬身份(沦陷区人由金归宋),使他始终不被朝廷信任,宦海沉浮,辗转流离,就是不予他赴戎之机,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最终赍志而殁,临死还高喊“杀贼杀贼”。 辛派诗人方岳所言更为经典流传:“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多还不能跟人诉说,得憋着,多难受! 其实,不必抱怨,万事如意,怎么可能?万事难如意,才是人生的真相。 人活一世,就是活在各种事中,大事小情,无休无止。人们最害怕:出事;最喜欢:没事;最讨厌:找事;最踏实:做事。这事那事,错综交织,互相关联,哪能完全随了自己的心思?而且事情往往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非人力可掌控。“事与愿违”“播下龙种却收获跳蚤”“树欲静而风不止”,皆是此说。更何况还存在无法预知的意外突如其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人生事事不如意,终日念归何日归”(贺铸),“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冯梦龙),等等,如此的文人感喟亦为现实的写照。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没有谁会甘愿停留在一个层次上面,得陇望蜀,欲壑难填,无疑是人类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这也决定了在这个过程中,如意时少,不如意时多,好比如意是一枚甜瓜,孕育它的却是那么长长一段枝蔓和叶子的苦涩,又如同漫长旅途的艰难跋涉,如意只是途中一个歇脚的驿站。钱锺书先生曾说:“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如意亦如此,给人的喜悦是短暂的。仿佛小孩子手中的一个棉花糖,虽然甜蜜,但入口即化,不会停留多长时间。 俗话说,上苍对人都是公平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得有失,方为常道。盈则亏,满则溢。种种不如意,恰如给泛滥暴涨的河道放水,以免有溃堤之虞,祛灾消业,岂不是好事?比如说,你开车不小心发生剐蹭,懊恼失悔,自叹倒霉,但如果说,这次剐蹭其实是老天的预警,令你此后更加遵规守法,小心驾驶,从而避免了可能会发生的严重车祸,这是不是又该值得庆幸呢? 实际上,蚌病成珠,百炼成钢,不如意的巨痛反而能锻造璀璨的人生,这样的例子史不胜举。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段著名的话:“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你看,这些人哪有如意的,简直都是倒了血霉了。但这些人没有沉沦趴下,而是“发愤”。把不如意淬炼砥砺成刺破人生黑暗的利刃,焕发出辉耀千古的光彩。 如意是落在手掌的雪花,须臾融化,而不如意在身边片片飞舞。不过不要紧,那个银装素裹的美丽世界你依然拥有。
-
即时新闻
如意是落在手掌的雪花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3月29日
版次:A14
栏目:
作者:刘江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