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岭南考古自有特色气派!

广东一线考古专家齐聚一堂吐露心声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20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文艺、黄宙辉

  羊城晚报记者 文艺 黄宙辉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后首日,一群资深考古人齐聚广州国际媒体港,围绕考古趣事、现状、愿景三个关键词,线上线下进行同步分享。

  如何看待当下的岭南考古工作?如果有一个梦想,你想实现什么?在广州地区文物考古专家媒体访谈会上,大家听到了来自广东考古一线的声音。

  

  分享令人自豪的工作瞬间

  

  “5年前,我在泰国为诗琳通公主讲解中式建筑,建筑上有一些戏文故事和古诗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回忆,“当我念起‘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时,她马上拿出本子开始记录”。原来,诗琳通公主能够听懂中文,我们接下来的对话也直接改成了中文,建筑上的每一首诗、每一个故事都被诗琳通公主悉数记录。曹劲说,那一刻,她真正为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

  “一只脚在讲台,另一只脚在田野”则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郑君雷的工作常态。他回忆,自己在三峡田野实习时被不明生物砸醒,首先联想到毒蛇,越想越紧张,还忍不住踹了一脚:“那个东西叫了一声,原来是只猫,还好是虚惊一场。”

  

  考古发现岭南独特贡献

  

  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的田野实习项目和科研工作在全国范围铺开,这样一来,就能轻易感受出广东当地考古的不同。“广东考古有自己的特色,水下考古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大亮点。”郑君雷说。

  “刚来广东工作的时候,有的同学就问我,去广东干什么,‘文化沙漠’有什么好挖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锁强,自2007年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广东工作。他主持“操刀”的郁南磨刀山遗址与英德青塘遗址分别入选2014年度、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郁南磨刀山遗址将岭南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提前了60万年。

  刘锁强坦言,相比于长江流域及中原地区,岭南地区已发掘文物的数量和精彩程度确实稍显逊色。但他认为,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决定广东历史文化发展的独特路径:“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广东不是置身于外的,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做出了独特贡献的,这也是通过我们的考古发现得出的结论。”

  

  勿对考古抱有浪漫想象

  

  “希望公众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打量考古学科和考古人。”郑君雷谈到,大家对考古工作往往带有一种浪漫的想象,认为考古就是挖宝、探险;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考古就是挖坟:“考古学应该是一个文理交叉、欣欣向荣的知识体系,而且是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兼具的一个学科体系,希望大家客观地看待我们的学科。”

  广东气候环境特殊,遗址保护工作难度较大。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全洪的愿景就与此相关:“我们在对遗址制定保护方案时,通常需要北京的专家协助,并且还要进行招标。我特别期待广东本土可以成立一个专门从事文物保护的研究院或机构,构筑有广东气派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会上,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对广州考古工作进行了展望。他表示,接下来广州将继续严格落实“考古前置”制度,加强考古成果转化,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考古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