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补课是不是心理安慰?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22日        版次:A16    栏目:隽言教育    作者:蒋隽

  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双减”后,校外学科补习被压减,不少家长怅然无所依。其实,家长们也不必失落,不妨想想:补课有多大作用?也许只是心理安慰。

  孩子的成绩多大比例来自学校教育、多大比例来自补课?恐怕大多数家长都答不上来。补课这件事,没补过没有发言权。正巧,笔者补过,可以说一说体会:本人初中补数学英语、高中补数学物理。初中有用,因为补课老师很优秀,做到了对教材的二次研发:帮学生从顶层建立知识大局观、总结题型、梳理解题思路,刷题并不多,一类问题练三四个例题足矣,成绩帮助明显。高中补课没用,因为老师就是照教材把学校的内容重复一遍,并没有提升,补习于本人也就是去会同学朋友。

  也许,有的家长觉得,就算没有提升,再听一遍熟练一下也是好的吧?其实,知识犹如“口香糖”,同一块口香糖嚼多了味道只会越来越淡,而不会嚼出新的营养。所以,家长们不妨坐下来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聊一聊,了解一下补课的老师究竟教得如何,孩子是否真有收获,而不要把补课当成家长的“心理安慰剂”。

  有的孩子补课,是超前学习新内容。“双减”前,补课成风,的确有学校老师默认学生们都有校外补课,加快了教学进度。但“双减”后,校外学科补习大幅压减,校内教学也放缓了速度、回归原位。

  此外,学校老师和补课老师注重的东西并不相同。因为,“新高考”虽然体现为分数,但分数包含对价值观和关键能力的衡量,并不只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学生已经无法单靠刷题和总结套路应对高考,需要变“等食”为“觅食”,强化阅读与表达,忌以笔头勤奋掩盖思维懒惰。学校教学也正在转变,学校教育全面转向情境化,要求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老师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能灵活运用于生活问题。

  从 “新高考”反推“双减”逻辑成立:让孩子走出题海、走出教室,从小体验生活、海量阅读、丰富生命,最终才能用丰富的内心涵养初、高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