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荷兰的彼得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07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朵拉

  □朵拉[马来西亚]

  

  从小就决定要到荷兰去找彼得。

  大约小学三年级,在课本里认识了荷兰这个国家。喜欢这国家的名字有个荷字,还有个兰字。简直就是一见钟情。小学生对荷和兰的理解,就是两种美丽的花。

  荷兰这名字从此就往心上搁。

  立志日后要设法到荷兰。必须立志,那个时候,要从家里去个市区都不容易,搭飞机更不是普通人随便可以办到的,缺乏交通工具的时代,出国是多么大的事呀。

  到很后来,知道荷兰是英文HOLLAND的翻译之后,自以为是地认为:应该就是一个爱荷和爱兰的华人,把自己心爱的两种花寄托在一个国家的名字上了。

  因为心里有荷兰,特别注意有关荷兰的历史和故事。以前找资料极其困难,只能到书本里探求。然而,当年的南洋,就算寻找一本华文硬体书也不容易,一切要看机缘俱足,不得不随缘。

  后来喜欢图画,翻画册时常看到一两幅尼德兰画家林·凡·艾克兄弟和彼得·勃鲁盖尔的图画,还有一个画派就叫尼德兰画派,但都没往荷兰去想,一直到有一天在二手书小档找到一本关于文艺复兴的老书,才晓得尼德兰就是荷兰。这么说来,喜欢以画记录农村生活景观的彼得·勃鲁盖尔笔下的民俗画,就是荷兰早年的农民生活了。赶紧再把画册找出来,从中窥看向往的荷兰风景。从此明白,原来“尼德”是“低”,“兰”是“土地”,合起来,尼德兰就是“低洼之国”的意思。

  但我仍然坚持叫荷兰“荷兰”。

  三年级读的书:荷兰是一个地势低于水平线,“每天担心淹水的国家”,后面这句是自己加的。故事如下:有个男孩,黄昏时分走路回家,经过海边,发现堤坝有个小孔,海水不断流泻进来。仔细一看,原来堤坝破了一个小洞!男孩想,如果水一直泻入,最后全村都要被淹没了,他决定用手指头塞住洞口,不让海水继续流淌。

  牺牲小我来成全大我。对着感动到流泪的故事,我记住了小男孩的名字,彼得。

  很多年以后,我终于到了荷兰。应国际中医药总商会邀请去办我的《听香——朵拉南洋风水墨画展》,并和当地的外国朋友交流。最起码打开一扇水墨画的窗口给他们看一看。

  展览刚开始便遇到彼得。

  他捧着一杯红酒,站在我的图画面前问我,这是什么花?

  我看着画中密密匝匝深浅浓淡的紫藤花,说:wisteria。

  真是漂亮!

  彼得的眼睛注视着明艳灿烂的紫藤花,忘记喝酒。他说出自己的惊诧:原来用毛笔和黑墨再加颜色,可以画出这么美丽的紫藤花!

  当晚的彼得似乎带点腼腆,说话不多,就是看画。然后每幅画都引起他的好奇,牡丹、葫芦、竹子、梅花、向日葵,有些见过,有些没。他其实不是要知道那些画的主题,他更感兴趣的是,水墨画的技法和用具。这是他有史以来首次遇见宣纸。英文叫rice paper (米纸)的宣纸,他认定是米做的纸。听说这纸可收藏千年不变,他顷刻间目瞪口呆。

  再次见到彼得时,是他到画展场地来喝茶。喝的不是英国茶或荷兰茶,是我从福州带来,以我的画为包装的天茶苑武夷山天心村的大红袍。他啜一口便说这个茶好喝!

  虽然说英国茶源自中国茶,但外国的茶一般都加糖加奶加其他各种香料,极少听说外国人懂得欣赏原汁原味的中国茶。

  一边品尝好茶一边闲聊。我提起彼得这个名字,彼得说这个名字在荷兰太普遍了,你在外头喊一声彼得,马上很多人回转头来跟你打招呼。于是,我说了为救人用手指紧紧塞着堤坝的小男孩彼得的故事。

  想一想,我终于略带不好意思地提问:“手指塞着小洞,过一个晚上,似乎,不太可能吧?”

  八岁就随父亲移民荷兰的朋友,如今孩子已经快上大学的刘总说:“是不可能,但这故事在此地家喻户晓。”

  我好奇:“是不是他的出名,所以荷兰有那么多人取名彼得?”

  “哈哈!”彼得笑起来,突然,指着窗外走过的人说,“看!他也叫彼得!”

  他在屋里嗨着朝外头那个打招呼,窗外的彼得也挥手与他说哈啰。屋内这个眼睛大,嘴唇薄,身形颀长清瘦,窗外那个眼睛也不小,却蓄胡子,且身材魁梧,长相比较男子气概。

  两个彼得隔着窗互相微笑。

  荷兰房子的窗便是最美丽的风景,往往比大门还大。从家里望出去,远近一望无际;从家外看进来,屋内的摆设被一眼望穿。

  彼得举杯喝茶:“这中国茶真好喝。”

  “我也这样觉得。”我说。

  荷兰的彼得,给我的印象,不仅单纯、善良,还懂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