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大哥的“稻虾梦”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27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陈青延

  □陈青延  

  

  大哥家门前的责任田头,竖着一块标有“稻虾共作示范基地”的蓝色牌子。六月底的一天上午,太阳升起一树高的时候,一辆运输车便开到了大哥家门口,那是来收购他的小龙虾的。数着一沓沓崭新的百元票子,大哥的脸乐开了花。

  大哥家,也就是我的老家,就在湘北大通湖边的一个农村。那里地势低洼,水源充足,有着发展“稻虾共作”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我被招工,进了县城,大哥、大嫂和父亲、母亲以及侄儿、侄女一家六口人,共分到责任田20亩。那时节,乡上会对农户的生产进行监管。上交公粮有任务的年头,还要求农民种植常规“双季稻”;上交棉花有任务的年头,又要求农民扩种棉花;遇上苎麻价钱猛涨的年头,又要求农民“发麻狂”,一窝蜂地大面积种植苎麻……这其实有点盲目生产,也导致后来苎麻成了臭鱼烂虾,卖不出去。所以,种了20多年的田,大哥大嫂一家人,一年365天面朝黄土背朝天,遵循着传统的种植模式,却并没有带来可观的收益。我倒是经常看到大哥围着责任田转悠,或蹲在田头,嘴里叼着一支烟,满脸愁容。

  2012年开始,大哥才终于找到一条投资少、周期短、收益大的致富途径,那就是“稻虾共作”的生产模式。他带着平常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钱,前往江苏宿迁和湖北潜江,实地学习“稻虾共作”生产技术,回家以后,又通过小额贷款与土地流转政策,除自家的二十亩承包田外,还租赁了左邻右舍的十余亩稻田,做起了他的“稻虾梦”,也开启了一场小面积、小规模的“稻虾共作”生产活动。

  大幕拉开,一连几个星期,大哥都带着雇佣的几个村民,奋战在30余亩稻田里。他们构筑土埂隔离带,开挖虾沟,清除野杂鱼、野泥鳅和鳝鱼,培育优质虾苗,忙得不亦乐乎。

  近五年的辛勤耕耘,大哥终于建起现在这个小面积“稻虾共作”生产基地。小龙虾在稻田吃虫吃草,由于运动量足,个头也大,味道自然更鲜美,而稻米因为生态除虫除害,也是优质无公害产品,又深受人们欢迎。如今大哥一家人每年“稻虾共作”的经济效益,比往年常规种植水稻,净增了二三十万元人民币。

  大哥在自家富起来的同时,也不忘众乡亲。他指导和帮助村里年老体弱、因残因病致贫的农户,一起启动“稻虾共作”生产模式脱贫致富。据说村里有一位寡妇,丈夫死得早,她体弱多病又带着一个患有癫痫病的儿子和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儿,后来正是大哥针对她家的情况,无偿地提供了优质虾苗,又帮她雇佣民工修围栏、挖虾沟,也建起了小范围的“稻虾”种养基地,最后终于脱贫。

  在大哥的影响和带领下,至今村里已有20户贫困户进行了“稻虾共作”生产,有机稻米和小龙虾更销往了省外。大哥笑着说,这才是最美丽的“稻虾梦”,看着村里一户一户地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比自己一沓一沓地数钞票还要高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