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闲游荡口古镇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17日        版次:A10    栏目:大美中国    作者:唐红生

     偶过直桥

     舟行河上

  

  文/图 唐红生

  

  无锡荡口古镇虽不在“江南六大古镇”之列,却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而我对江南水乡情有独钟,时常动心起念,便前往觅幽。

  一进古镇大门,一汪秀水映入眼帘。几条河道宽宽窄窄,纵横交错,恰似一根粗细不匀的绳,把屋舍缀连起来,立刻就有一种浓郁的水乡情调荡漾开去。

  这里地处长江和太湖的怀抱,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其中有块宝玉似的水面称为鹅湖。鹅湖古称濠湖,因其形似鹅肫,俗称鹅肫荡,又称鹅真荡。古镇东枕鹅肫荡,故名荡口。注入鹅湖的伯渎河西通京杭大运河,望虞河则穿鹅湖而过,北接长江,南贯太湖——整个荡口就是一座“水码头”。

  古镇没有熙攘的人流,没有吆喝声和喧闹场景。我很喜欢这种恬静,正适合细细品味,任悠闲的光阴慢慢流淌。

  有河就有桥。桥有石拱桥、直桥、廊桥,也有单孔桥、多孔桥,各显风姿。桥像绳上一个个结,既把两岸扣在一起,又装点着古镇。有河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船,小船或来往穿梭,或停在屋下。我登上一条乌篷船,艄公咿咿哑哑摇着橹,伴着哗哗的水声,用吴侬软语哼唱起当地的民歌。枕河的民居、驳岸的堤埠、红红的灯笼、一棵棵垂柳,打眼前一一呈现,摇晃着景致,伴着水的气息扑面而来。

  上岸,漫步在石板铺就的老街,店招飘展,工艺品琳琅满目。飞檐翘角、女儿墙、木板门、铜锈锁,无不荡漾着悠悠古韵。粗壮的爬山虎爬满了白色院墙,不知在此守候多少载。从二十来座桥的名称中或能窥探不少往事。桥名是古镇留下的最鲜明的记号。诸如卖鸡桥、卖鱼桥,可以想象当年镇上人摆摊卖鸡、卖蛋、卖鱼、卖虾的热闹场景;耕读桥则刻录了明朝初年江南名士华贞固带领族人在此边耕种边读书,把一片湖荡荒芜之地变成膏腴鱼米之乡的历史故事。

  一曲悠扬的音乐随风飘来,我辨不出是何种乐器。循声而去,一妙龄女子穿一袭旗袍,正在吹陶笛。伴着陶笛声,踏进王莘故居,陈设颇为简陋。荡口是人民音乐家、作曲家王莘的诞生地。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早已唱遍祖国大地。在其故居匆匆而过,耳畔皆是墙上屏幕滚动播放的各种版本的《歌唱祖国》。

  古镇礼让、孝义之风代代相传。“江南第一义庄”——华氏老义庄是古代由某一姓氏家族创办的慈善机构。由南向北依次为隔河照壁、码头、八字照壁、门厅、轿厅、正厅和后厅,规模较大。里面陈列的实物和照片讲述着如烟往事。以“义”为核心的家规民风,孕育出一位位杰出人物。这里先后走出了铜版活字印刷家华燧、“数学双星”华蘅芳及华世芳两兄弟、漫画家华君武、琵琶艺术家华秋苹……

  和煦的阳光下,游人三三两两坐在河边品新茶,吃着年糕、药膳酥、豆腐花等风味小吃,嚼着嘎嘣脆的萝卜干,享受着静好时光。我找了间小屋,临窗而坐,点上几道特色佳肴,喝一口土产美酒。色泽金黄的“走油肉”经开水煮,再过油炸,几次高温后,只剩肉的醇香,一口下去,酥而不腻,满口盈香,别有一番好滋味。

  “东南巨浸首鹅湖,绝妙烟波万叠图。”清澈流水经年不息地流淌,荡口古镇便因水而兴,因人而名,演绎出浓浓水乡情。

  

  《大美中国》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以纪实性的图片为主,紧扣“大美中国”主题,内容不限,可人可景可物。投稿请发至邮箱:ywdmzg@163.com,并请以“大美中国”为邮件标题,同时提供详细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