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别小瞧劳动课!识得“稼穑”不当“素餐”虫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18日        版次:A14    栏目:隽言教育    作者:蒋隽

     扫码可听音频

  

  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9月新学期开始,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一些家长只将劳动课理解为让孩子学到一些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其实是小瞧了劳动课。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极大丰富、人工智能解放人类体力脑力的时代,孩子为什么要学习?为何要劳动?

  劳动教育不是让孩子面面俱到什么都会。社会分工这么细,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劳动技能,但劳动能让人获得存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劳动是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的、基本的途径。

  劳动教育虽然包含劳动技能的学习,但其最核心的价值却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孩子对劳动内在的热情、创造性等素养。

  而且,劳动跟学习其实是分不开的。

  回顾历史,每一次科技变革都带来劳动形态的变化,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对人力的解放。越是信息化、自动化生产提高的时代,劳动的知识含量越高。而劳动知识含量的提高或将带来两个后果:

  一是劳动的准入门槛空前提高,必然引起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未来,谁有资格劳动也许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谁有能力参与劳动,才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重视。

  二是劳动的自由度空前增强。自然经济时代劳动受控于特定的时间、空间,未来也许不受时空限制,劳动和生活边界模糊,劳动生活化、生活劳动化。

  因此,某种程度上,劳动是学习的内驱力。让不少父母“头大”的是,自己小时候物质匮乏,为改变生活和命运而苦读,但如今对于物质丰富的孩子,祭出农村体验、忆苦思甜、物质激励、棍棒威胁等“组合拳”,也难以转化成娃的学习内驱动力。

  《诗经·魏风·伐檀》中写道:“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三千年前的老祖宗,就讽刺那些不种庄稼的的大老爷是吃白食的蛀虫。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鼓励他们参与劳动,不仅是技能的磨炼,更是品德塑造的必修课。

  信息社会的劳动教育立足当下、回顾过去、前瞻未来,让孩子意识到人类知识对劳动世界改变的巨大力量;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还要让孩子理解这种改变的趋势,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