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将宏大的历史背景,投射在普通人身上

《海的尽头是草原》 以细节推动故事,用质朴展现大爱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14日        版次:A09    栏目:    作者:胡广欣

     阿云嘎在片中饰演一位有担当的草原阿爸

     不习惯草原生活,杜思珩有些任性举动,马苏饰演的萨仁娜额吉默默包容

     王锵饰演的哥哥那木汗对南方来的妹妹接纳、照顾,令人感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杜思珩融入了牧民的家庭生活中

     导演尔冬升在拍摄现场

 

  羊城晚报记者 胡广欣

  

  由尔冬升执导,陈宝国、马苏、阿云嘎、王锵等人主演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在9月9日上映。影片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历史事件搬上银幕: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粮食紧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大批南方孤儿被送往物资相对有保障的大草原,与当地牧民组成了新的家庭。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并不为大众熟知。连蒙古族演员阿云嘎也表示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尔冬升更是坦言在拍这部戏之前对此一无所知。大批南方孤儿横跨半个中国来到北方草原,他们的人生轨迹被完全改变,要如何将这段陌生且复杂的历史故事搬上大银幕?尔冬升抓准了一个关键词:爱。他将这个宏大的背景投射在普通人身上,专注于讲述一对同胞兄妹的分合聚散、两段跨越时空的寻亲。草原人民的无私和大爱,成为影片最动人之处。

  

  主题

  小切口,表达大爱

  牧民用善良,抚慰孩子们的不安和伤痛

  

  虽说是“三千孤儿入内蒙”,但尔冬升透露,实际数字远不止三千人:“我基本上是把能找到的文字、论文,所有的片段,以及《国家孩子》《静静的艾敏河》等相关的影视作品都看完了。发现拍这个历史事件的难度在于,整个事件历时很久,而且资料不一定准确。‘三千孤儿’只是一个名词,我们看到的数字是最后有接近三万至五万人,很多省都有接收小孩子。”

  电影最终选择以一个小切口来呈现这段历史。20世纪60年代,“三千孤儿”乘坐火车来到内蒙古,小女孩杜思珩是其中一员。她被萨仁娜额吉(马苏饰)收养,在哥哥那木汗(王锵饰)和阿爸伊德尔(阿云嘎饰)以及众多草原人民的关怀下成长。60多年后,她的亲生哥哥杜思瀚(陈宝国饰)不远万里来到草原寻亲,观众跟着他的脚步,一点点了解当年那段感人的故事。

  尔冬升说,在为电影收集资料的时候,有一件事令他印象非常深刻:“在内蒙古,所有收养孩子的人,他们从来不叫孩子们‘孤儿’。”草原人民给予了南方孩子最大程度的疼爱,如在孤儿院里,孩子们最开始充满警惕和试探,但前来领养牧民的热情和善良,让孩子们敞开心怀。电影主人公杜思珩在童年时是一个倔强的小女孩,她因为不习惯草原的生活而经常有些任性的举动,但萨仁娜额吉一家总是默默包容她:杜思珩不敢在草原上厕所,萨仁娜和那木汗特地为她搭起一个厕所;因为弄丢了亲生妈妈送的小毛巾而闹别扭,那木汗和他的伙伴在茫茫草原里为杜思珩找回毛巾……草原人民用大爱抚慰了孩子们远离家乡的不安和伤痛。

  

  风格

  很克制,讲究留白

  尽量拿掉对白,让所有的组成更淳朴自然

  

  虽然是一部以爱为主题的电影,但尔冬升的拍法非常克制。他不刻意营造大开大合的情感起伏,反而是通过细节的设计来推进故事,同时在配乐上极为简洁。

  电影通过几场戏来展现童年杜思珩对牧民家人的认同。这些戏的情感浓度都很高,但尔冬升反而收着拍。比如,杜思珩闹脾气独自在草原上走远,却意外遇到狼群。千钧一发之际,哥哥那木汗与伙伴迅速赶到将狼群驱逐,救下杜思珩。杜思珩并没有大哭大闹,反而是笑着第一次喊出“哥哥”。在另一场戏里,阿爸伊德尔休假结束回部队,杜思珩不听额吉劝阻,偏要骑马去找爸爸,最后迷失在草原。最后,马匹带领伊德尔找回杜思珩,她把这位草原阿爸当成了自己真正的亲人。这场戏仅以几句台词、漫天风沙以及阿爸抱紧杜思珩的动作,就能有力地传达出杜思珩情感的变化。

  尔冬升坦言,他在《海的尽头是草原》采用了自己并不常用的拍法:“在这么短时间内处理一个如此大的历史题材,其实我没有拍过。所以我以我的判断故意留白了一些。在一些重点的情感戏中,我尽量把对白拿掉,多留一点空间。这是我以前比较少做的。”

  他的做法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可。在《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评价中,“质朴”“平实”是高频词,主演陈宝国更将这部影片形容为“散文诗”。“我给整个戏定的方向就是画面、运镜等所有的方面不要太复杂,演员的演技要一定要自然。包括最后的音乐,我跟音乐总监金培达说,我们要比较简单一点,层次一多就会产生豪华的感觉。在创作方面,我们尽量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淳朴一点。”尔冬升说。

  

  演员

  就这样,“就位”了

  马苏的蒙古语与王锵的含蓄不语,都表现不俗

  

  演员的选择也是《海的尽头是草原》颇值得讨论的一点。有网友戏称这部电影是《演员请就位》的“毕业包分配”,因为尔冬升曾在该演技综艺节目中担任导师,参演本片的马苏、丁程鑫、王锵、王楚然等演员都曾是节目中的选手。尔冬升说:“那个节目对我来说是个新的经历,让我在短短两个月时间熟悉了40位演员。我在节目过程中看到那些演员各自的特点,所以选角的时候,他们就自然地在我脑海里冒出来了,完全没有从市场方面考虑过。”

  马苏和王锵在片中的戏份颇为吃重。此次马苏饰演牧民萨仁娜,全片均以蒙古语出演。马苏在内蒙古草原生活了4个月,跟着牧民学习蒙古语、熟悉蒙古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最终,她的表演呈现出不俗的效果。尔冬升夸赞:“蒙古语对我来说是学不会的语言,它的语法非常困难,所以马苏能说得出、背得出哪些词,我觉得真的不简单。而且她以前拍这么多戏,是很多元化的,也拿过不少奖,这次现场的表演很稳。”

  王锵则被不少观众视为一大惊喜。他饰演哥哥那木汗,“那木汗”在蒙古语中是“安静”的意思。这个角色患有语言障碍,大部分时间都只能靠眼神和肢体来表达情感,他对杜思珩的接纳、照顾,以及牺牲的一幕,都让许多观众感动不已。尔冬升说:“王锵是我做节目的时候认识的,他是陈凯歌导演那组的,他拍的那些片子里他的演技都是比较猛的感觉,但我这次找他的时候,感觉他其实比较斯文。我在整部戏的设计上都让王锵含蓄一点、少点说话,整个表现反而会更好。”

  

  【回应争议】

  

  导演尔冬升:

  人跟动物都有他的命,不刻意安排主人公的一生

  

  《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映5天,评价褒贬不一,票房仅为2248万元。电影的大爱主题能引起观众共鸣,但也有人认为影片节奏过于缓慢,有些情节也显得突兀。对此,导演尔冬升在采访中回应了一些关于该影片的争议。

  争议一:电影前半段对“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背景的交代是否过于冗长?

  “公司的高层也有提过,讲述当年的干部如何运送小孩的那段历史背景是否可以精简一点?我说不能再精简了,大部分人不知道这段历史,所以还是需要交代一下。在整个戏的篇幅里,这些设计是比较难处理的。其实这种类型的作品,有很多拍得好的,我没有重新发明自己的处理方法,而是参考了一些以前的作品,看看应该怎样处理。”

  争议二:有部分观众无法理解少女杜思珩瞒着草原家人试图回上海的举动,认为她的行为过于偏执,“养不熟”。你怎么看?

  “我觉得观众有这种情绪,代表他们投入在电影里面了。至于杜思珩的心态,其实现在的社会也有,小时候被领养的小孩,长大后去寻亲,这种事情一直都在发生。我知道内蒙古有一批孤儿,他们曾经组织过一个团队去上海寻亲,但找不到自己原来的父母。所以在看了那么多纪录片之后,我觉得这些小孩心底总会想去了解这个事,不一定是埋怨,但有些人就是想知道为什么你不要我,有谜团在心里,有些就只是想见一见、解一个心结。”

  争议三:杜思珩的出逃直接导致那木汗的死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萨仁娜和伊德尔又是为什么原谅了他们?

  “戏里面有句词也是我的感受:人跟动物都有他的命,一切都是天意。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你必然有生离死别。我们的电影讲述的是大爱,片中最戏剧性的就是最后阿云嘎的承诺,面对那木汗的死,他一定是会愤怒、会责怪杜思珩的。但他对杜思珩承诺过不会遗弃她,所以他让杜思珩把名字改成那木汗。”

  争议四:电影似乎一直在铺垫杜思珩和马正元这对青梅竹马的感情线,但两人最后为什么没有在一起?

  “曾经想过,但太巧合,就有点刻意了。我不想把戏里的主人公的一生都安排得很好,觉得不太合理,留个空白就好了。比如在戏剧上来说,你怎么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真的结了婚不是每天吵架?”

  

  【观众评论】

  

  告白的雨:不是尔导个人风格强烈的片子,但是依然是大时代小人物的故事,内蒙古牧区的人情和风情细节都刻画得非常细致。演员的演技也都基本在线。总体来说,影片比较平凡,因为人物众多每个人物没有特别深刻的挖掘。不要期待这是一部强烈故事性的剧情片,静下心用喝一碗内蒙古奶茶的心情观影吧。

  Whocarez:含蓄、温柔、克制,不需要强加的煽情,故事本身足够让人感动。很喜欢牧民们几乎全程蒙语对白这个做法,除了剧情需要之外也让影片多了另一层美感和真实感。另外,光是影片中展现的内蒙古牧区风光和风土人情就足以值回票价。

  Chloe:故事剪得太散,不仅留给主线的时长不够,还屡屡打断观众的情感连续性,如果砍掉几条支线会更好。没有刻意煽情,没有上纲上线,这一点很舒服。另外,好喜欢王锵演的这个几乎没有台词的哥哥呀,眼睛好亮,笑容好暖。

  (观众评论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