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把西画光影融入国画笔墨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29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王镛

  □王镛

  

  明末清初的学者王船山在《诗绎》中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乏光影的描述,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却缺乏光影的表现。在建安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中形容宓妃“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描述了闪烁不定、忽明忽暗的光影;而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刻画了宓妃飘忽婀娜的体态,却没有相应的光影表现。

  明暗对照是西方写实绘画的要素,特指绘画作品中强烈对比的光影效果,这种画法在罗马庞贝壁画中已初见端倪,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完善,达·芬奇、卡拉瓦乔和伦勃朗尤精此道。中国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说:“荷兰大画家伦勃朗是光的诗人。他用光和影组成他的画,画的形象就如同从光和影里凸出的一个雕刻。……中国画却是线的韵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陈政明的水墨人物画,则擅长运用光影表现人物,特别擅长运用光影塑造中国与外国优美的女性人物形象,借用王船山的说法,他以追光蹑影之笔,写中外佳丽之姿,既保持笔墨韵味,又追求光影效果,在笔墨与光影的融合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林墉曾赞许他的水墨人物画“在水汪汪中来求形,在光灿灿中来求神”,“明丽清艳,确实就是潮汕文化的结晶”。

  潮汕文化对陈政明的影响无疑是显著的,潮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与炫目的阳光,对他的性格气质与绘画风格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潮汕文化不仅包括潮州锣鼓、潮剧、潮绣、木雕等民俗文化,还包括潮汕传统的古雅文化与侨乡开放的海洋文化。在这一点上“岭东光芒”与“岭南画派”交相辉映。陈政明属于自学成才的画家,证实了中国现代画家吴作人的论断“自学未必成才,成才必须自学”。他虽然没有像杨之光那样师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经历,但“岭南画派”倡导的折衷中外、融会古今的宗旨,在广东的整体艺术氛围中对他也不无影响。他学习绘画的主要参照,是以素描为造型基础的徐悲鸿写实绘画教学体系。当年他经常骑自行车下乡画速写,画头像(他这种写生练习一直坚持至今),打下了素描造型的扎实基础。他早期创作的精美的连环画、年画、插图和油画,大多遵循中西融合的写实画风。1965年他开始从事水墨人物画创作,塑造海陆丰地区女民兵群像的水墨人物画代表作《南海晨曲》(1973年),初步尝试笔墨与光影的融合,画面上方远景的曙光帆影表现得尤其明显,之后创作了一系列强调光影表现的水墨人物画佳作。他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走出国门的画家之一。他在欧美诸国参观了许多艺术博物馆,从西方写实绘画的经典作品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更娴熟地把西画的光影融入中国画的笔墨中。

  陈政明希望当代水墨人物画既突破中国画勾线填色的传统模式,又避免生搬西画素描技法的弊病,于是他在笔墨与光影的融合上寻找突破口和创新点。笔墨与光影是中西两种不同的绘画语言,笔墨语言注重写意性、抽象化,光影语言注重写实性、立体感。这两种绘画语言能否沟通?怎样融合?陈政明既谙熟水墨画(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又不断练习油画,具备了融合中西两种绘画语言的条件,创作出系列水墨作品:潮汕家乡人物、少数民族人物、古装仕女、外国人物,光影已成为他的笔墨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新的中国水墨画语言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