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 |
□潘耀明 当我提起笔来写作家残雪的时候,真是不知从何说起。相信一般人,包括她的华人朋友及读者,都难以进入她创作的堂奥。 残雪,原名邓小华(1953-),湖南耒阳人,因家庭原因,残雪只完成小学课程,先后当过赤脚医生、街道工厂铣工;结婚后,自学英语,在中学教英语,因没文凭不能转正,改学裁缝。1983年开始写小说,处女作《黄泥街》由李陀推荐,于1986年发表。 残雪的世界包括她本人及作品,都有点扑朔迷离,唯其如此,她才是唯一的,甚至是孤独的、拔众的,因为是不可复制的。 好在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与残雪交往,也曾与她做过一次访谈,对她的了解较多。 她本人及作品的语境都像残雪这个笔名,捉摸不定。也许这便是残雪自我塑造的扑朔迷离的世界──外人需要花大气力去探索这个若离若即的地域,才能若有所获──这也说不准,只能说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是虚无,因人而异。 她的作品是她自己构建的乌托邦世界。正如她自己说的,她已进入了“敢于探索到底的文学新领域”。 一位外国评论家指出:“对于残雪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地点。她是以其作品《山上的小屋》《黄泥街》《天堂里的对话》和《突围表演》等标志出这一点的。自那个时候以来,残雪作品中的叙事是朝着那越来越诱惑着人的目的地行进,寻找着那越来越虚幻,但又始终是有形的、吸引着人的乌托邦(这乌托邦没有地点,也不在任何地方)。” 残雪自称这是“异端境界”,即使中国读者不一定读得明了也不一定乐意主动去读,但是东洋日本及西方很多国家的读者对她的作品却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追捧不舍。她也多次获得国外的文学奖。记得大约二十年前,有一位资深日本传媒人曾对我说,收入世界名家名著、日本最权威的《岩波文库》,中国只有两位作家可入其殿堂,一位是莫言,另一位就是残雪。 残雪五六岁便接触外国童话,如安徒生的童话等,到了青年时期,开始阅读但丁、卡夫卡、歌德、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和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她早年跟我说,她还喜欢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千只鹤》和擅写古典叙事的宫本辉作品。她表示,对西方一些代表作品如但丁《神曲》、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品性的人》等,她反复阅读多遍。 残雪并不一味崇拜西方。她称,中国作品中,她最喜欢《红楼梦》,她还喜欢鲁迅的作品,如《野草》等。她希望将中西文化的两种元素在作品结合为一体,当她在创作中向纵深挖掘,“就会时刻感到我们的古老文化的魅力”。 残雪刻意创造自己的文字世界——那是她不断实验不断创新的自留地。她认为她的创作是代表大自然发声,在她作品中,人可以和树说话,甚至和空气说话,她自称是“自然的连体女儿”。 她认为,写实验文学的她,“必须对自己的身体具有超级的敏感,以及掌控全局的气魄”。她认为写得最顺手的长篇《新世纪爱情故事》《最后的情人》及最近刚完笔的《迷人的异类生活》,她尝试从抽象的观念世界回到对世俗世界的观照,特别是《迷人的异类生活》,“作品的主题用几对情人之间的复杂爱情来体现文学的本质之美”,这是一部一反残雪的写作常态,并进入写实的世俗刻画作品,没有玄虚的悬念,只有世俗的人欲和关系——情色的释放。 可见残雪不断在挑战自己写作的极限,正如残雪的自我道白:“写小说是最大的释放——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所有从前的屈辱都是动力,你依仗它们做出美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