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共赴一场人间烟火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14日        版次:A13    栏目:    作者:赵自力

  □赵自力

  

  吃是一件俗气而又温暖的事。

  二十多年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我与一个文友约着首次见面。

  见面地点在镇上的新华书店,我们手里各拿着一本《读者》,一坐就是半天。临吃饭了,我问她想吃什么。文友笑着说:“就吃手擀面吧。”那天中午,我们在一家小餐馆里相对而坐,两碗热气腾腾的擀面,滴上辣椒油,撒些香菜末,吃得滋溜溜地响。我们相视一笑,没想到,两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竟然把两碗普通的面条,吃出了山珍海味的味道。

  后来,我常常陪那位文友到各地吃面食,慢慢地吃出了感情。几年后,文友成了我的妻子,我们组建了一个温馨无比的小家庭。我有次对妻子说:“没想到我们以那样的方式见面,听起来老套,想起来浪漫,初次见面我却只请你吃了碗面,似乎有点寒酸了。”妻子却毫不介意,她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跟谁吃饭,况且我从小就喜欢吃面食呢。”妻子喜欢吃面,慢慢地影响到了我,我们都有点为面痴狂了。

  我们常常动手做起面食来。热干面最简单,烫熟后拌花生酱,撒点香菜就可以开吃;炒面得有耐心,先煮再捞,然后滴点花生油,再放锅里翻炒,加上几把切好的青菜,味道错不了,越炒越香;想换口味了,来碗疙瘩面。面粉和成糊糊状,不那么讲究就可以扯下锅,水花上下翻滚,丢几片青菜叶子,卧两枚鸡蛋,人间至味疙瘩汤就做成了;做刀削面有技巧,和面要舍得用劲,切面要有巧劲,一片一片飞入锅里,感觉有点像搞艺术的;为了吃地道的拉面,我们还跑到拉面馆“偷学”几次,回家一试不是拉不细,就是断了。后来师傅手把手教我们了几次后,我们才差不多学会。于是,我家的厨房请人安了长案板,面粉可以随时和,面条可以随时拉,想吃碗拉面也不那么奢侈了。家里来的客人,很多都是冲我们的那碗拉面来的。朋友们常说,为了吃面,我和妻子也是够拼的了。

  出外旅行,每到一处,我们必去寻味,吃碗当地地道的面食,没有比这更吸引我们的了。我们在西安吃过裤带面,在重庆吃过小面,尝过苏州的龙须面,还有太原的打卤面,等等。各种面带着地方的特色,融入乡土元素,散发着烟火气息,一次次滋养着我们的味蕾。

  汪曾祺说过,中国的面条可是一个大家族,的确如此,一样简单的食材,却被做出多种花样。我们每次吃面,就像共赴一场人间烟火,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