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9天时间、走过18个城市、途经1000多个公交站、坐了80多趟公交车……22岁的大三学生江夏终于完成了从上海搭公交到北京的旅途。对于他的“别样进京”,网友吵翻了,有网友对江夏表示支持,有的则不理解,认为他是在浪费时间,自己“找罪受”。 确实,坐公交从上海到北京,属于较为另类的“进京”方式。据报道,江夏觉得最艰难的一段路是从河北沧州的黄骅市到天津,由于两城之间没有穿城的公交,他只好步行穿越两城的边界,当时天色已晚,在零下五六摄氏度的气温里,他独自走了4个多小时,虽然一身的疲倦,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毫无疑问,这9天的“别样进京”旅途,会成为江夏本人难忘的记忆,从成长角度看,这根本不是什么浪费时间,而是一种更有价值的人生体验。之所以有网友质疑这是浪费时间,是因为他们习惯了“结果导向”,轻视“过程体验”。对于学生的成长,不能只在乎结果,更要重视其成长的过程,鼓励学生多去探索、发展,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问题,在我国学生教育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比如,对于学校给学生布置的假期社会实践、职业体验作业,就有一些家长质疑这是浪费时间,是在挤占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为让孩子快速完成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就出现了家长请朋友给孩子出具社会实践证明、职业体验报告,把社会实践变为“盖章”社会实践,职业体验成为“打卡式”职业体验,只完成打卡记录任务,没有学生自我的亲身体验。 社会实践、职业体验,是学生十分重要的学习与成长锻炼。家长之所以认为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是因为中高考不考社会实践,于是认为社会实践无意义,“只有书本学习才是学习”。从本质上说,他们只关注的是考试结果,而不是孩子的成长,包括在把美育、体育纳入中考后,很多家长关注的仍是怎么获得美育、体育的高分,而不是培养孩子的艺术、体育兴趣。 在这种培养模式之下成长的学生,也可能会逐渐变得只重视功利的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体验。如对于本科期间参与科研,有不少学生追求的是发论文,而不是体验科研过程,并认为不能发论文给保研加分的科研没有价值,“耽误时间”。据调查,我国有的大学生在进行社会调研时,是在网上搜索信息,或发动同学填问卷调查,这搞的其实可算是虚假调研,与花时间去获得真实信息相比,这样的“调研”十分方便,但对学生的成长却有百害无一利。 回到这名大学生“别样进京”上,这本不应该有什么争议,大学生利用假期,规划自己想做的事,这值得肯定,不要说坐公交到北京,就是骑行到北京,都是值得鼓励的自我规划、探索。他们的“目的”不是快速到北京,而是体验进京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还锻炼生存能力、磨炼意志。部分网友的质疑,显然会错了意。 不仅大学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寒假规划,我国中小学生的寒假,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做主。让学生自己规划寒假,过好充实有意义的假期生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树立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成长体验,鼓励学生探索的教育观。我国正在推进的教育评价改革,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其目的就是引导全社会从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结果,到转向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给学生自主成长空间。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
即时新闻
大学生“从上海乘公交进京” 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时间更有价值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1月18日
版次:A09
栏目:今日论衡之民生探微
作者: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