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健强 说起广州海珠区南华西街,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如雷贯耳,它曾有“中华第一街”之誉。从牌坊进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旁林立的碑刻,这样的碑刻分布在街区的多个当眼处,据说总数超过了80块。有顶级书法家的墨宝,更有国家领导人的题字,琳琅满目。放眼全国,估计没有哪条街能有这样规模、规格的一个碑林,无声地讲述亮眼的历史。如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不知路过多少回,但真正走进它的主街区,认真走街串巷看看聊聊,还是头一次。 92岁的她,个子不高,看上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太,却依旧腿脚灵便,说话清晰有力,有条有理。她几乎每天去离此不远处的滨江长堤散步,还在做志愿者,关心社区事务,为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街坊邻里都叫她“球姐”——前居委主任,三十多年前托婴所的创办人和亲力亲为者。 “不好意思,打扰到你们参观了。”一声道歉,来自一位电动自行车的骑车人——中年男子,戴着头盔,以至我们没看清他的脸。这一声道歉语调平和,声音不高不低,彬彬有礼。我们十几个人相约而来这里打卡,正在不宽敞的巷子里走走看看,惊叹于麻石街的古朴,两边晚清、民国时期老房子的整饰如新,街道的整洁干净,无意中堵住了巷子,挡了他的路——他已经默默等了我们一会儿。我们赶快让道。一路上,类似的情形发生过几次,温文尔雅间,我有些小感动。 这是垃圾分类投放点吗?不像。它们像贴墙的单边亭子间,上有从墙上飘出的檐顶,岭南特色的屋檐那种。它们像一方一方的花架,一盆盆绿色植物青翠欲滴,仿佛间有如置身花园。它们像一个一个花架下的储物箱子,闲时收闭起来不见真身,用时一个一个打开分类收纳垃圾。这样的“亭子间”据说有近90个,分布于社区街巷,都像新建的一般,嗅不到任何异味。 …… 问过一些90后、00后年轻人,他们对这条街已经很少乃至没有关注了。 走进这条街,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这里还可以说是广州“河南地”(海珠区)商业、文化的发祥地,开基业已两百多年。这里还有当年十三行富商大兴土木的建筑遗存,如潘家大院,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何香凝夫妇新婚时居住的故居“双清楼”。走过遮风挡雨的骑楼路,望见古风弥漫的漱珠桥,不远处是名刹海幢寺,邓世昌故居…… 这样一条街既陌生又熟悉。不过,正是在它名扬四海几十年后,还能让人有所触动,难能可贵。但愿有更多街区,都能如我此时此地的所见所闻,都有这样时时处处动人的真情实景,还有故事。
-
即时新闻
一条陌生又熟悉的街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3月09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谭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