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民 |
栏目主持 李妹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新征程上,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本期“理响广东·马院院长谈”,羊城晚报专访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国民教授,深入解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羊城晚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您看来,高校切实做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要抓住哪些工作重点? 毛国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为我们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虽然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是相同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科研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着力做好以下三个重点工作。 一是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贯通。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中小学共建工作,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思政课课程体系,做到“纵向”的科学方法论主线贯穿、“横向”的教学内容知识点互补,从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考核评价等环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校除了为中小学培养和提供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外,还可以通过“远程”集体备课、“定向”师资培训、“校-校”结对帮扶,辅之以教学示范、观摩研讨、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全面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 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研科研一体化提升。这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驱动力。高质量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能为高水平教研科研提供实践基础,高质量的教研科研又能反哺思政课教育教学。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与中小学建立思政课教研科研共同体,既能帮助中小学思政课提升科研教研工作质量,又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 羊城晚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毛国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四个方面提升育人实效。 一是态度上理直气壮,提升“自信自强”的育人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创造、新发展的强大底气。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精神土壤上,培养和塑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是内容上把握精髓,提升知识教学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四个层面,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以及人的道德自觉性思想等。 三是方法上创新创造,提升“学深悟透”实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思政课还要主动拓宽教育阵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到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实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要主动探索“思政+文化”双重育人模式,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广东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和非遗技艺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四是理路上循循善诱,提升价值引导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着眼于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主动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小立志明德,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羊城晚报: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有1440余家,思政课教师12.7万人。在“高手如云”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林,广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如何凸显优势特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毛国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外语院校大有可为”的殷切嘱托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阐释、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以及社会服务的国际化鲜明特色打造。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奋斗,广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形成以下特色: 特色一: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国际阐释。广外深入实施“小语种服务国家大战略”,28个外语语种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域,与60个国家和地区的486所高校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是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外语和外经贸人才最集中的高校。广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形成了学术研究国际化的明显优势,产出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并以国际化为导向,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文化教育交流中,为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 特色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广外整合多学科资源,申报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为主要依托的交叉学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交叉学科,并获批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学校成立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自主设置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二级博士点,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本硕博人才培养链条和明确的重点研究方向,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学校将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特色三:服务于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指导作用,服务于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联合小语种师资力量不断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以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从而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同时,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