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秋月饼起源于广东?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3月30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周松芳

  

  □周松芳

  

  中国吃月饼习俗传说甚早,有说始于唐代,先在宫廷而后至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这当然甚是无稽,因为其时的小饼、月团多从形式上指团茶而言,并非饼饵之饼、月饼之月。也有说起源于明代,且与开国军师刘伯温有关,更是附会了。其实在早于明、迟于唐的宋代,倒是可以找到月饼起源的文献依据。宋末元初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荤素从食店 (诸包点心事件附)”条说:“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且如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卖米薄皮春茧、生馅馒头、餣子、笑靥儿、金银炙焦牡丹饼、杂色煎花馒头、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同一时期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六“糕”类下也有“月饼”一目,只是未明言是否中秋应节之物。而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也是大法学家的沈家本,则说月饼或起源于广东,首见于苏东坡的《留别廉守》:

  东坡《留别廉守》诗:“小饼如嚼月。”王注:“《言行录》丁晋公与杨大年抛令,大年云‘有酒如线,遇针则见’,晋公云‘有饼如月,遇食则缺。’”按,后世月饼之名,或昉于此。(沈家本《日南随笔》“月饼”条,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67页)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东坡六十五岁时,因宋徽宗继位遇赦从海南儋州北归,先是五月获诏量移廉州安置,六月二十日渡海,七月初至廉州;八月又获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这首《留别廉守》诗即作于北归廉州时,正值中秋前后。我们先看看沈家本所引的苏东坡诗的原文全文及相关注引:

  编萑以苴猪(王注:次公:编萑,缀茅也。《左传》:或取一编菅焉。苴,塞也。《汉书·贾谊传》云:不以苴履也。),

  墐涂以涂之(王注:《礼记·内则篇》:炮取豚,若将刲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炮之。注云:謹当为墐,声之误也。邵注:《礼记·内则注》:将,音牂。萑,芦苇之类。苴,裹也。谨,当为墐,粘土也。合注:《内则注》:墐涂,涂有穰草也。疏云:以此墐而泥涂之。)。

  小饼如嚼月(次公《言行录》丁晋公与杨大年抛令。大年云:有酒如线,遇针则见。晋公云:有饼如月,遇蚀则缺),

  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

  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

  为我醉宗资。

  (合注:先生初移廉州安置,故用以比例也)。(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73页)

  对于最后这一句,施之元注曰:“宗资为汝南太守,诗意谓廉守也。”这首诗应该是苏轼接受了廉州太守的宴请后留赠于他的。全诗的意思是:用编好的草茅包裹好猪只,再用泥浆涂封好加以烤制(实在是非常的美味)。伴宴的是如同圆月的小饼,里面还有酥和饴的馅呢。你们如此款待我,应该是经常读我的诗并觉得我的诗很好吧。而我也有自酿的真一酒(在惠州时创制),可以让你廉州太守饱醉一番。

  苏诗中虽未明确提出月饼之名,但已具月饼之实,且应当已有月饼之名,只不过因为诗体所限,无以明说而已。如此,则月饼的出现,较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载要早上两百年左右。其实我们还可就此往前进一步追溯到北宋初年,因为所有的注家都引了王次公的《言行录》:“丁晋公与杨大年抛令。大年云:‘有酒如线,遇针则见。’晋公云:‘有饼如月,遇蚀则缺。’”而文中人物均北宋初年人:王次公即王旦,宋初名相;丁晋公即丁谓,也是宋初宰相,曾贬海南崖州司户参军,后徙广东雷州,与岭南渊源颇深,传世有关于岭南沉香的著作《天香传》;杨大年即杨亿,宋初著名文学家,西昆体诗歌的代表人物,官至工部侍郎。

  不过话又说回来,王次公所记之饼,或圆似月,毕竟不关中秋,也不及于馅;而苏诗中之饼,既关中秋,且馅料如此之美,在那个时代,如非重要节日,不会如此丰盛。因此,将其视为月饼,是适宜的,将其视为广式月饼乃至中国月饼的起源,也是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