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天明 受访者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郭思琦 他是广州地铁列车的“脑科医生”,每天面对着地铁列车的一块块电子板,在各项复杂的参数中寻找蛛丝马迹、攻克技术难题,保障上百万人顺利出行;他是广州地铁车辆电子板件自主维修的开拓者,曾带领技术骨干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先后攻克4000余件地铁列车电子部件的维修难关,实现广州地铁电子维修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突破。他就是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事业总部基地维修中心电子维修部电子首席维修专家李天明。 “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入职广州地铁20余年来,李天明时时牢记着这个信念,开展多项技术攻关,靠着一股拼劲儿,在轨道交通领域闯出了一片天。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李天明表示:“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地铁行业全体劳动者的肯定。未来,我将继续做好地铁列车的‘把脉人’,为守护广大市民安全快捷出行贡献一份力量。” 尝试自主维修地铁“大脑” 1997年,广州地铁1号线开通。那时经常乘坐1号线的李天明,在心中悄然埋下了轨道交通的职业梦。2000年,20岁的李天明正式入职广州地铁,成为一名车辆检修工。 “入职5年后,我担任了新成立的电子班首任班长,开始接触电子板件维修工作。”李天明介绍,电子部件是地铁各专业系统的核心控制部分,是地铁设备的“大脑”,与地铁运行的安全、稳定、可靠密切相关。因此,电子板件维修工作如同地铁的“脑科医生”一般,专门为正线运营设备中出现故障的、亚健康的电子板卡看病、体检和治病。 李天明坦言,车辆电子部件技术含量高,电路复杂。早期地铁设备故障的电子板基本只能送到国外维修,经常耗时半年以上,而且维修和采购价格非常昂贵。因此,自主维修电子板件十分重要且颇具挑战。 面对新挑战,李天明铆足劲搞研究,针对问题电子板,他认真绘画电路图、分析各个部分的功能,细心查找故障点并进行元器件的更换,并装车静态调试。“当时我们遇到的一个技术难题是测试环境,开始我们需要利用列车高峰期回库后宝贵的几个小时,钻到四五十摄氏度车底下安装修复后的电子板并进行调试,大家不到五分钟就会汗流浃背、全身湿透。于是,我们通宵达旦查看外文资料、分析原理,研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测试环境,辅助我们进行板块修复测试。”李天明回忆道。 经过一段时间刻苦钻研,在班组成立一个月后,李天明带领团队成功修复了第一块辅助系统主控板。由此,李天明成为广州地铁车辆电子板件自主维修的开拓者。 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李天明介绍,在地铁自主研发、国产化技术改造的征程上,电子部件维修是重要的一环。广州地铁早期开通线路的列车部分采用国外进口的设备和技术,而这些设备和技术存在关键部件停产、原厂家技术垄断、相关资料缺失等不利条件,一直制约着电子部件的维修工作。面对不会说话的电子部件,李天明需要“读懂”它们,原厂家无法提供相关资料,他就自己在各类书籍、网页中搜寻;不了解原理,他就一遍一遍测验尝试。在这条高难度的道路上,他“摸爬滚打”多年。 3号线是广州地铁最重要的线路之一,设备维护需求突出,列车充电机备件供应紧张。面对原厂技术保护,在没有技术资料、没有测试手段、拆装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李天明带领团队分析模块电路原理,加班加点测量电气参数,提出了创新性的测试方式,自主搭建测试工装,仅用2个月就完成首台充电机自主维修,确保架修车按时投运,满足正线维修需求。 攻克地铁车辆核心部件牵引逆变器模块维修难关、研发出进口PU模块的国产化替代方案、制作电子装置让一大批报废部件“起死回生”……多年来,李天明带领团队坚持自主开拓创新,不断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先后攻克4000余件地铁列车电子部件的维修难关,将一个个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扎根地铁行业20余年,李天明见证了地铁从线到网的发展,从最早建设借助国外技术和设备,到自主建设自主维修,再到走出国门建造地铁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于他而言,地铁早已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书写他奋斗痕迹的梦想舞台。李天明坦言:“每当我看到市民搭乘地铁安全快捷出行,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接下来,我将践行‘工匠精神’,发挥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助力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