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经常写作的人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停了几天没写,重新拿起笔,得好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之前的流畅状态。之前一小时写一篇文章,停顿后,起码得两三小时才能找到感觉。支配这种写作感觉的,就是表意空间,一个人的表意空间,越经常写作,它的表意能力就越灵活。 周宪教授在《创造的境界》中写到过这种“流畅性”:词语的流畅性、联想的流畅性和概念形成的流畅性。尤其是形成概念的流畅性,它是一种在有限时间内产生能够完成某些要求的思想概念的能力,它可以唤起丰富多样的思想概念,提供较多的创造性发现的可能性。——“有限时间内产生能够完成某些要求的思想概念的能力”,就是表意空间。经常写作,词与物之间的联想流畅性特别好,内心视觉的意象提炼功能很灵敏,大脑细胞很快达到兴奋活跃水平,想法迅速生成语词,语词又驱动想法。 经常写作,思维随时处于输出的活跃状态,就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比如我写《文明就是穿两只鞋的能想着一只鞋的人》这篇文章时,就处于这种活跃状态,近三千字的评论,也就写了不到一小时。每天都在写作,表意空间有强大的活性,很容易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对现象进行“飞跃性概括”。 久而久之,往返流转,生生不息,表意空间的根基会非常厚实,形成如钩子那样的“联想式致知”:要做到有效的联想式致知,你的头脑必须充满知识,与你看到的新事物联系起来,事实、概念、记忆和论证,它们像许多小钩子一样起作用,抓住你所面对的文本中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