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边小憩的牧民 |
牛羊满圈的牧场 |
文/图 梅方权 上一次与珠穆朗玛结缘是21年前。 当时我参加茶马古道考察团,与周大鸣教授、格勒博士等一道,了解茶马古道的历史与现状。珠峰脚下的古道,从樟木口岸,可以一直通到尼泊尔。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古往今来的贸易,让我们惊叹。珠峰的挺拔和圣洁,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不会忘怀。 珠峰虽然壮美,但当时珠峰脚下的定日县,生态环境一般,树木孤零,牧草稀疏,风沙也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儿童入学率不高。 这次有幸到定日、聂拉木等县进行调研,虽然没有到珠峰大本营,但一路上多次远眺珠峰,分外亲切。更重要的是,21年来,珠峰脚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视线所及之处,山变青了,草场变绿了,树木变多了。饱满的青稞成片成片的,丰收在望。交通也大为改善,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镇上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四五层的高楼。村落的房子,大多数已是楼房,看得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都有了极大改善。 一路上珠峰保护区的相关标识标牌,提醒着我们要珍惜高原的一草一木。生态文明思想的各类宣传标语和宣传画生动活泼,引起路人的共鸣。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在这里得到了生动体现。 天公作美,刚好秋高气爽,我们一边调研,一边远远地眺望着珠穆朗玛峰。我去调研的第一个点,是四千多亩的良种基地,刚好正对着珠峰。当地的农牧局长和老百姓高兴地告诉我,因为对旁边的湿地进行了严格保护,基地本身水源充足,去年的亩产是850多斤,今年不断加强田间管理,可以达到890斤左右。 调研的第二个点,是一个绵羊的育肥基地。一千多头羊膘肥体壮,配套的千亩燕麦草基地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以前的散养习惯,变成了合作社集约模式,既保护了生态,又提高了养殖效益。节约出来的劳动力还可以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或就地参与其他产业,大家钱包鼓了,当地草场也变好了,这不正是广大群众千年的期盼吗? 又见珠穆拉玛,见到的是理念的进步,见到的是科技的应用,见到的是人民的幸福! 山川大地虽无言,但这一切珠峰一定是有感应到的。 《大美中国》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以纪实性的图片为主,紧扣“大美中国”主题,内容不限,可人可景可物。投稿请发至邮箱:ywdmzg@163.com,并请以“大美中国”为邮件标题,同时提供详细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