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体育“冠军摇篮”

50载书写体坛风云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1月14日        版次:A12    栏目:    作者:崔文灿

     学院校门

  

  文/崔文灿  图/学校提供

  

  今年,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迎来了50岁生日。从1973年创办至今,学院几度易名,更是走出了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中,既有奥运冠军如杨景辉、杨维、张洁雯、杨伊琳、雷声、张雁全、陈艾森、刘诗雯、樊振东、全红婵等,也有辛传铿、傅汉洵、涂棚芳、张晶清、谭静瑜、张敏、王友江、杨新芳、朱丽萍、李喆等大批蜚声中外的教练员。

  学院发展的五十年,是广州体育蓬勃发展的缩影。如今,这处“冠军摇篮”依托高等职业教育平台和“校队合一”的办学体制,为广州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几度易名,“体教融合”培养广州优秀运动员

  

  1973年,广州市中心业余体校创办,选址白云山麓瘦狗岭山下,陆续组建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游泳七个运动队,首批学生177人。

  初时,校内体育场地只有1个小型足球场。从1974年起,国家先后投资120万元增建校舍场馆,场地日渐成规模。

  1985年12月,学校更名为广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属中等专业学校性质,实行半天上文化课、半天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校学生最多时为300多人,年龄跨越6岁至17岁。十年间毕业生共达1000多人。

  1994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天河区长兴路征地建设学校新校区,总投资为2亿元人民币。在新校区筹备建设过程中,原香港恒生银行董事长利国伟及夫人易海伦先后共捐赠4000万港元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学之用。为此,学校取二者名字最后一字,校名由此更改为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

  1996年,伟伦体校合并市体工队后,逐年增加运动项目,最多时达29个体育项目。十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为广州市体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因如此,学校被誉为“一流学校,冠军摇篮”。

  随着形势的发展,为促进广州市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3月,学校再次升格至高等职业院校,更名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所体育高职院校。学院升格至高职院校后,进一步理顺了运动员“学训结合”的关系,畅通了广州优秀运动员从小学到大学的人才培养渠道,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引进优秀体育苗子的吸引力。

  

  “求精求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自2004年学院正式成立,从学院走出的运动健儿屡次刷新奥运会纪录,令人叹为观止——

  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学院培养输送的杨维、张洁雯获得羽毛球双打金牌,杨景辉和队友合作获得男子双人十米跳台跳水金牌,改写了广州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近20年没有奥运金牌的历史。

  在之后的2008年、2012年、2016年三届奥运会,学院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共取得了6金1银4铜的优异成绩,涌现了杨伊琳、雷声、张雁全、刘诗雯、陈艾森5名奥运冠军。2020东京奥运会,学院培养输送运动员8人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名单,樊振东获得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联合培养运动员全红婵获得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共获得2金3银1铜、一个第五、一个第七的优异成绩,助力“三大球项目”取得奥运会历史性突破。

  ……

  当前,学院依托高等职业教育的平台和“校队合一”的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并实践了“十四年一贯制”(九年义务教育+“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理顺了运动员选拔、培养、输送、升学等各个环节,为运动员学生茁壮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学院目前是全国18所体育职业院校中仅有的两所省级示范院校之一,连续2年高职“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排名全省同类院校第一,连续3年GDI高职高专排行榜在全国体职院校前列,在2023年“金平果”中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形成运动训练、休闲体育、体育保健与康复3个体育特色专业群,其中,运动训练为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校队合一”、“六个环节”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年来,高职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国际级奖项20人次、国家级奖项321人次、省级奖项500人次、市级奖项149人次。其中郭子愿在短短三年时间,从一个“旱鸭子”,成为“三冠王”,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获金牌3枚并荣立个人一等功。

  学院院长李国平说:“学院发展定位不‘求大求全’,而‘求精求特’,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运动员就业转型的需求以及广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站在建校50周年的新起点,学院将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助力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继续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