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学人与藏家交谊典范:

容庚致刘体智书信入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1月25日        版次:A10    栏目:艺文聚焦    作者:朱绍杰、梁善茵、黄宙辉、朱隽嘉、寇晓丹、苗苗

     容氏、刘氏后人合影(前排居中为刘体智文孙刘耋龄,左一、左二分别为容庚之女容珊、容璞,右一为容庚长孙容国濂)

     容庚致刘体智函

     刘体智致容庚函 1931年11月13日(容庚先生后人捐赠)

  

  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黄宙辉 通讯员 朱隽嘉 寇晓丹 苗苗

  图/羊城晚报记者 贺全胜 梁善茵  

  

  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一代学术大家容庚与收藏家、银行家刘体智因对青铜器及铭文的共同爱好而结缘,一直书信往来,友情持续近三十载,堪为学林佳话。

  如今,三代结缘的两家后人终于在暖冬的广州重聚,互念来鸿去雁中传之久远的情谊。

  11月22日,“刘耋龄先生藏容庚致刘体智书信捐赠仪式”暨“卅载金石契——刘体智容庚往来书信展”开幕式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

  九十岁高龄的捐赠人、刘体智文孙刘耋龄从上海来到广州,在广东各大公共收藏机构、图书馆代表见证下,亲手将相关藏品交托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金石契韵

  

  据悉,这批信件的写作历时二十余年,几乎见证了刘、容二人交往的全过程,为研究近代学人的治学、收藏、交游提供了极其生动的一手资料。

  信件内容上关国家民族之命运,下至日常生活之牵念,或以著作、拓片相互酬赠,或交流铜器字画收藏信息,更有大量关于藏品真伪、编书校图的学术探讨。

  “本次捐赠的书信是目前所知容庚先生致友朋信札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一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王惠君介绍,1998年,容老后人将容先生留下的著作手稿、名家书信、金石拓本等共460种2000多册(件)捐藏该馆。

  借此机缘,该馆将这些信件与容氏家族捐藏文献中的13通“刘体智尺牍”合璧,辅以相关的图片、实物与论著资料,以期通过先贤的手迹遗泽考知故实,窥见一代学人的风骨余韵。

  刘氏收藏宏富,容氏学养深厚,二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其交往由编纂善斋藏品图录、藏品研究、资料交换而渐及其他方面,并成为知交。两位先生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是收藏家与学者交往的典范。

  “观刘惠之所藏拓本,多精品,惜真伪杂糅耳。彼欲燕大为之印行,我以须改选精印答之。”1931年3月30日,容庚在其日记中,“锐评”了时任中国实业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刘体智的青铜器收藏。

  恰逢容庚欲增订《金文编》,由于见到其中众多未著录的青铜器,心情激动,直言“睹此异文,振荡眙腭,欲效米襄阳之据船舷也。”随后经友人推介,刘、容二人贻书定交,赏析疑义,邮筒渐密。

  “两人都是学者型的收藏家,有着共同的收藏理念。”展览策展人林锐告诉记者,两人在收藏方面有着共同的爱好。但相对而言,两人的收藏家与学者的身份实际上是各有侧重的:就收藏而言,刘的收藏规模和质量远胜于容,而就学术成就和影响而言,则是容远高于刘。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刘、容二人之间就是一种收藏家与学者间的关系。两人的这种各有长短的特点,正好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容庚“喜收乡人之作”,一直致力于明清以降岭南地区书画家,也包括寓居岭南的书画家作品及相关文献史料的搜罗工作。1948年,刘体智赠送容先生多件书画,其中颇多岭南名家之作,包括明代宫廷画家、广东南海人林良的《秋树聚禽图轴》。

  得到林良《秋树聚禽图轴》后,容庚搜集其相关史料,对林良生平和艺术作了深入研究,著《林良评传》,成为林良艺术研究的现代奠基者。林良也由此进入全国文化史视野。

  开幕现场,两家后人相聚,场面感人。“从这些信件中,可见祖父对刘老先生的热情与情谊。”容庚长孙容国濂告诉记者,晚年的容、刘二位先生彼此系念,相互照应。刘先生一度想迁居岭南,容先生“为吾粤文化计,固日盼公之来”,并忙着张罗住处。刘先生年老患病,容先生十分关心,曾替他求医问药,还帮他联系买家收购藏品,以缓解刘家经济上的压力。

  

  家国情怀

  

  虽对《秋树聚禽图轴》倍加珍爱,但容老后来仍然将它无私地捐献给了公家。“目睹文物流失海外,以他们为代表的收藏家身上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最终化私为公,是他们当中不少人的最终选择。”林锐说。刘、容两人相近的收藏理念中更蕴含厚重的家国情怀。

  两位先生生于文物大量流失散佚的年代,却都以一己之力收购大量国宝,使其免于战火兵燹或流入异邦,保存华夏文脉。

  在捐赠仪式上,刘耋龄兴致勃勃地分享了一段刘、容交往往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在容庚的牵线和促成下,刘体智将过百件青铜器批量转让给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公藏机构。这批重器随战火颠沛流离,最终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著名的西周鸣士卿尊就是其中之一。

  刘耋龄说,他现在还保存着傅斯年、李济写给他祖父的信件,其中详尽记载了入藏过程和细节。

  20世纪50年代,在公立收藏机构系统建立之时,容庚将百余件青铜器、一万余册藏书、一千多件书画捐给广州市博物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美术馆等单位。刘体智将两万八千余片甲骨捐给当时的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后转归北京图书馆;古籍捐给上海市文管会,后转入上海图书馆。

  这些捐藏中,不乏两人同步的“身影”。如1955年,刘氏所藏“传李公麟《九歌图》”也在容庚牵线下售归中山大学,今藏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客观而言,刘、容二人的交往,起初难免略带些许的功利色彩。”林锐在专论《信札中的刘体智与容庚》中认为,两人关系的发展,为后人树立了朋友交往之道的一种典范。“两人交谊典范的建立,不仅仅体现在彼此帮助,互有馈赠,在两人对待藏品真伪问题的态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容氏的坦诚与刘氏的大度。”

  暮年时候,容先生在给刘氏的信中深情写道:“回忆吾辈二十余年旧交,所存无几,弟亦年过六十,头发斑白矣,犹幸顽健,能乘自行车奔走于广州与康乐之闲,想公闻之,当亦一笑也。”

  

  刘体智

  

  (1879-1962),字晦之,又作惠之,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人。近代极有影响力的收藏家、实业家,生平雅好收藏,所藏甲骨、青铜器、古钱币、善本古籍等,既富且精。

  刘氏家族有收藏传统,体智先生父为清末四川总督刘秉璋,藏书四五万卷。体智先生承其藏书,继其遗志,增藏书至二三十万卷,郑振铎为写定《远碧楼善本书目》五卷。

  又喜金石之学,有小校经阁,藏蜀石经孤本。又以收藏甲骨、铜器名于世,有《善斋吉金录》《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等。容庚先生为其青铜器藏品编《善斋彝器图录》。所藏甲骨二万八千余片,郭沫若为之拣选并加以考释,成《殷契粹编》。

  

  容 庚

  

  (1894-1983),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近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书法篆刻家。容先生外祖父邓蓉镜为晚清翰林、广雅书院山长,四舅邓尔雅是著名篆刻家、南社诗人。

  容先生从小受四舅影响,对古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后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历任燕京大学教授、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

  容先生尤精于古文字和青铜器的研究,所著《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为金文及商周青铜器研究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1998年,容氏后人秉其遗愿,又将其遗下的一批著作手稿、名家书信、金石拓本等四百余种捐献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