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之翼》写出航空工业百年风雨

作者詹东新:现实比虚构的更精彩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1月25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何晶

    

     2021年,詹东新(左)乘坐ARJ21,赠航班机长长篇小说《晨昏线》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图/受访者提供

  

  “中国制造大飞机的历程几起几落,我从专业的视角写专业的人和事,是率真的写实主义者。因为在航空业,现实中的真实故事比虚构的更精彩,更振奋人心。”

  继《马上起飞》《飞往中国》《晨昏线》的“民航三部曲”后,作家詹东新又推出最新的长篇纪实作品《中国之翼》。这也是他长期深耕民航一线交出的一份文学新答卷。

  

  对中国航空制造史的梳理和总结

  

  可以说,《中国之翼》不仅是一部中国航空工业的纪实史诗,也是一部中国航空工业的启示录。它描绘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中国航空的沧桑巨变,不仅记录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重大事件和里程碑,也展现了中国航空人的个性和风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还原中国航空人的艰辛历程和崇高情怀,让读者感受着他们的智慧、勇气、坚韧和奉献。

  书中的时间跨度前后有一个多世纪,大小人物达200多个,上至国家领导,下到普通百姓,有的叙其平生,有的寥寥几笔,详略得当、张弛有度地勾勒出几代航空人的群像谱系。詹东新说,他希望通过多侧面、多角度还原历史细节,尽量使人物回归“正常人”,兼具“大”气象与“小”细节。

  面对中国民航工业百年如此巨大的体量,该如何取舍素材并再创作?对此他说:“在谋篇布局上,以新中国成立后新时代为主要内容,尤其是2000年之后,制造中国大飞机提上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我便以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专为短程到中程航线设计的C919飞机的诞生之路作为本书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整部作品是对中国航空制造史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将报告文学写出小说般的跌宕起伏

  

  詹东新说,虽然《中国之翼》是报告文学,但他希望能写出小说跌宕起伏的节奏。他同时强调,报告文学不能脱离史实,因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几“不”原则——不媚俗、不趋时、不喊口号、不有意拔高,语言力求“真、实、活”。他说:“从最早的爬梳资料、实地采访、写作和后期修改,我前后花了四五年时间,写作过程比较顺畅、过瘾,希望能为读者呈现中国民航制造业的百年风雨历程。”

  书中,看似在记叙一个个真实发生的客观事件,却巧妙安排了一幕幕大戏轮番上演,主角配角交替登场,几起几落,回肠荡气,演绎出一部明暗交织、波澜壮阔的中国民航业大戏。比如他描述自己与“阿娇”(南航飞机ARJ21)的第一次邂逅:“我隐隐觉着机体微微向上仰起,窗外的草坪和建筑纷纷朝后倒去,塔台和海水相去渐远,飞机像一片树叶,被轻轻裹卷了起来,瞬间升上了天空,似乎缺少了离地而起的空灵。飞机钻进了阴森的浓雾,唯一能瞧见的是机翼尖处忽闪忽闪的指示灯,提示着人类,飞机在穿过厚厚的云团迷障。许多人又合上了眼睛,看似闭目养神,心里却在打着鼓。”

  詹东新还在后记中写道:“从来没有哪一个项目,包括‘两弹一星’在内,有大飞机工程那样虬根曲绕,蜿蜒坎坷,令人叹为观止。”

  

  用专业视角写专业的人和事

  

  民航业因涉及许多专业知识,要写民航故事就需要作者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而詹东新刚好是民航系统的工作人员,他曾亲历了ARJ21和C919的研发、试飞、取证等关键环节。从写民航科普文章起步,到如今他已推出了多部厚重的文学作品。他说:“希望能用我的写作,照亮航空的文学之光,提炼出人性的灰暗与光亮。”

  民航局的国宝级试飞员赵志强是詹东新印象最深的人物,为了验证飞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他冒着生命危险,飞过无数次的失速、结冰、大侧风等极限科目,他被詹东新称为“在悬崖旁跳舞的人”,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英雄”。

  从2018年至2021年,詹东新去中国商飞、上飞院采访了近20次。他说:“我崇尚‘田野考古’般的写作,访谈过百位亲历者、参与者。他们为作品提供了翔实、鲜活的养分,他们对中国商用飞机的执着、自信、坚韧,也深深触动着我。”

  在詹东新看来,大众对民航业还存在大量的“知识盲区”,他希望通过自己从专业的视角写专业的人和事,写出专业的作品,同时挖掘出人性的闪光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