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周文中:作曲育人,为一代华人作曲家“铺路”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1月26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陈晓楠

     周文中先生

     周文中(右一)与外国友人合影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楠

  图/星海音乐学院周文中音乐研究中心

  

  日前,“汇流——周文中先生百年诞辰国际研讨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开幕。周文中是国际公认的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于1954年发表的管弦乐曲《花落知多少》获奖无数,曾被广泛演奏;他毕生致力于中西艺术文化交流,在1978年创办“中美艺术交流中心”,中国古琴曲《流水》在他的力荐之下,随美国“旅行者2号”发射升空。他与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一起,被誉为海外华人“艺术三宝”。

  

  融通中西,音乐发新声

  

  1923年,周文中出生于山东烟台一个具有文人传统的家庭,年幼时跟着家人辗转青岛、汉口、上海等地,对中西方文化耳濡目染,既跟随父亲学习中国书法、古典诗词,也在学校学习小提琴。

  1937年,14岁的周文中不得不独自逃难,一路拎着小提琴,从上海跋涉到重庆。在家人建议下,他选择更为实用的建筑专业,在国立重庆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学位。战争结束后,周文中前往美国耶鲁大学继续学习建筑,但到了1946年秋天,他发现自己还是无法忘怀音乐,因此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放弃了建筑学全额奖学金,进入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

  三年后,他移居纽约,随著名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上私人课,并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在跟随瓦雷兹的15年间,周文中可以直接观察这位极具创造力的音乐大师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方式。他还能了解当代艺术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们的观点——视觉艺术家马塞尔·杜尚、费尔南·雷捷、让·谷克多及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经常聚集在瓦雷兹的家中。

  在不懈努力下,周文中成为第一位在西方主流获得认可的华人作曲家,他将中国艺术精神、哲学思想与西方音乐文化贯穿到他的作品中,在中国文化存在感微弱的西方音乐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的作品既有瓦雷兹的前卫色彩,又有浓厚的东方韵味,开始被世界各地的重要乐团奏响。他于1949年创作的管弦乐《山水》,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首既独立于西方,又独立于东方音乐语法的作品;1954年发表的《花落知多少》获奖无数,是在那个年代的美国上演最广泛的管弦乐曲之一。他还创作了管弦乐作品《花月正春风》《唐人得意小品两首》《渔歌》《卦喻》,打击乐四重奏《谷应》,室内乐队曲《雾中北京》,清唱剧《思凡》等。直到2012年,90岁高龄的周文中还创作了第一首由六件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作品《丝竹苍松》。1982年,周文中被选为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院士;2001年,法国政府授予他艺术与文学骑士奖。

  2019年10月25日,周文中在家中辞世,享年九十六岁。

  “周文中先生多次说过,作曲家要保持文化身份的独立性。他的艺术行为不妥协不迎合,身上有着文人的气节与执着,他如此的精神风范至今深深影响着我们。”星海音乐学院原院长唐永葆说。如今,周文中的作品《霞光》《谷应》乐谱手稿已经出版。罗格斯大学教授、《美国音乐》主编饶韵华认为,周文中先生的手稿凝聚了他对古诗词、中文意象的深厚感情,沉淀大量的文人思考,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份文气、文势是周先生作曲的灵魂”。

  

  薪火相传,藏书捐星海

  

  作曲之外,周文中也是一位音乐教育家。1964年,他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为很多学习作曲的中国学生举办非正式的中国哲学与美学讲座。

  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最著名的包括凭电影《卧虎藏龙》配乐斩获奥斯卡奖的谭盾,2001年麦克阿瑟奖学金的获得者盛宗亮,在2011年获得普利策音乐奖的周龙,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及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双院士的陈怡。

  周龙回忆,当他初到纽约时,周文中在生活上给予他很多帮助;在音乐的教导上,周文中总是给学生音乐会的票,鼓励多听、多看,并教导他们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音乐、少数族裔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音乐,打破欧洲中心化的思路。

  “我认为跟随周教授学习的要点就是理解他的创作理念,即使到了今天,他仍影响着我的创作思维。当时美国多数作曲家都受到各种学派流行风格的影响,但他一直远离这种时尚,坚持专注于他对创作的看法。”周龙说。他的作品《琴曲》,便受到周文中审美观念的影响。

  “周文中先生曾经来访星海音乐学院。”周文中音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梁雷告诉记者。迈入晚年,周文中的收藏成为他心里的负担,他想要把这些藏书交给最理想的地方好好保护。

  经过几番接触、交流,2018年,周文中正式将他的全部藏书捐赠给星海音乐学院,其中包括《集成曲谱全集》《绘图新校注古本西厢记》等珍本古籍和他25年教学生涯所用的英文资料。他曾以公开信的形式明言:“我把这些资料送到星海音乐学院的目标很简单,即支持年轻一代的艺术教育。我将我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教育青年艺术家以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事业,‘周文中音乐研究中心’的成立对我这样一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来说是如愿以偿。”

  在周文中先生逝世后,星海音乐学院周文中音乐研究中心成为其艺术遗产的监护人。“周先生是一位改变了世界音乐史的文人,是中国现代音乐的精神导师。他用现代音乐语言再创中国音乐的传统美学表达,所有有机会亲自或是间接接触到周先生的人,都曾被他的热情、智慧、慷慨和不懈的精神所感动。”梁雷说。

  如今,藏书馆应周文中先生的遗愿,设计成一个既储存图书,又可以自由讨论、陶冶性情的空间,并对公众开放。一架旧钢琴静静地伫立其中,它曾是周文中夫人张易安的嫁妆,曾经伴随他们几十年。

  

  文化使者,促进大汇流

  

  周文中不仅是一位知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也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1977年,中国古琴曲《流水》在他的力荐之下,被完整收录进一张唱片,随美国“旅行者2号”飞向太空。

  1978年,周文中在他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中美艺术交流中心”,组织美国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到中国巡回演出,又将亚瑟·米勒的话剧《推销员之死》带到中国。

  1990年,他在日本札幌召开了年轻作曲家会议,召集了亚洲众多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并合作开展了为期15年的中国艺术教育计划,以及云南的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等众多项目。

  周文中深切关心华人作曲家的命运和前路,认为“走向汇流”是华人作曲家的真正任务。他劝诫当今年轻的作曲家们一定要钻研自己的文化遗产:“如果你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又怎么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在他看来,真正能体现中西再融合的音乐“不是纯粹的西方,也不是纯粹的东方,它应该像一条新的河流,汇聚了欧洲、亚洲,也将其他地方的支流汇合在一起”。

  如今,周文中先生逝世已四载,借围绕周文中音乐理念的研讨会在星海举办的时机,不同代际的作曲家和音乐学者重新聚集起来,共同探讨当代华人作曲家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