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当耳濡目染失效后……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1月26日        版次:A08    栏目:    作者:姚华松

  □姚华松

  

  每周三、四、五的下午四点,我都会去接孩子放学。等待的时间里,两位相熟许久的阿姨总是会跟我聊上一会儿。

  阿姨们嘴巴很甜,时不时夸我又夸孩子:“你是大学老师,你的两个孩子一定都很会写作文。”言下之意,我是大学老师,我撰写文章的“基因”也一定会传递给我的孩子。

  可我只能尴尬一笑,不知如何接话。作为父亲,我当然想我的孩子能在“耳濡目染”“近则亲”等情形之下,养成观察、思考与记录日常的习惯。可问题是,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

  女儿似乎从不喜和我亲近,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过往对她管束太严。上三年级前,女儿就经常对我的一些建议充耳不闻,比如我要求她每天想一想今天发生的事,再构思一篇作文的建议。她更习惯于“临时抱佛脚”,经常是上作文课前一天才匆匆动笔写几句;我屡次提出想和她散步、谈心,她也经常以作业多为由拒绝我——我想她的真实想法其实应该是“有什么好聊的”;她还会反锁自己的房门,门上贴着“YXC作业中,请勿打扰”“进房间前请敲门,谢谢配合”等字条。随着她渐渐长大,我更发现我经常在做“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事。

  我应该从没有刻意让她感觉“你爸我是大学老师,你就得成绩优异”。只在面对那一张张布满红叉的试卷,或面对一些我讲过很多遍的题目,她依然粗心大意地错掉等情况时,我让她看出了赤裸裸的不悦,或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失望。我后来总结了一下自己的言行,发现自己的确还是太多次有意无意地表达“you ought to be”(你应该要如何如何)。她与我的期待总是有一段甚至相当的距离,我们自然免不了“暗战”或冷战。

  至于我那上一年级的儿子,他经常一回家就拿着右上角标注着B或B-的试卷抛给我,然后像啥事没发生一样,直奔厨房找喜欢的食物或去阳台拼他的积木。我经常对此感到无语,不知是该为他的好心态而暗自窃喜,还是应该给他讲讲何谓“躺平”或“摸鱼”。

  我的遭遇应了那句老话:“好老师不一定就是好父母”。我只能经常自我安慰:“我的两个娃心态都很好,遇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除此之外,我能怎么办呢?我只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地做一些事、不做一些事。真的让我对他们强施压或威逼利诱他们努力优秀,抑或停掉一切兴趣班转报各种校外补习班,我做不到,我也不想做。我还是希望他们快乐,希望他们能“做自己”,而不是活在我的影子里,被世俗的认知与判断困扰或牵绊。

  但我还是有一个担心。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得知我教过的很多学生后来都发展得很好,在各自的行业中风生水起,但他们却很平凡,他们会不会埋怨我?比如:你当初为什么没管好我呢?我那时候小,不懂事,可你是大人,还是老师,你也不懂吗?

  但愿他们那时能理解,我其实也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父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