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
办好副刊是一张报纸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同时副刊也是最能见出办报者文化品格和艺术趣味的一个标志,用一个比喻的话,副刊就是报纸的颜值所在。 中国现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着报纸副刊发展起来的。从起点上看,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就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如果不是在报纸上连载,《阿Q正传》未必就是我们读到的结构、格局和长度。鲁迅自己就说过,他是趁着主编不在,赶紧让主人公阿Q“消失”。他的大量的杂文也都发表在报纸副刊上。我曾经关注过方志敏的文学历程,方志敏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22岁时到上海,在一家叫《民国日报》的副刊做校对。他还在那张报纸的《觉悟》副刊上发表了诗歌和小说。其中小说《谋事》还入选了由上海某机构选编的1922-1923年《中国小说年鉴》。那个年鉴里,方志敏的名字出现在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文学大家的群体中,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写作,特别是写作信心具有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他后来在狱中,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写作,半年时间完成了13万字的各类创作。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他的《可爱的中国》这样的文字,与他青年时期的副刊经历有着深刻联系。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报纸。新时期文学的最早期,比如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卢新华的《伤痕》,就是在报纸副刊上发表的。我近日在浙江海宁参观金庸故居,意识到金庸一样也是通过报纸副刊彰显文学力量的代表。 我也能勉强算一个办报纸的人,我所任职过的《文艺报》创刊于1949年,长期以来也在副刊建设方面做过很多努力,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是乐趣无穷。 今天的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也是非常彻底的变化,传统的纸质报纸所受到的冲击和挑战前所未有。但只要新闻还是要用文字作载体,报纸就会在,也必定会有副刊在。新闻的背后是文学,二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仍然是一幅美好的办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