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花地”的芬芳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1月24日        版次:A05    栏目:【拒绝流行】    作者:曹林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教授

  

  很荣幸作品获评花地“年度花地精品”,让我与文学的关系更近了一层。我是写时事评论的,时评这种短、平、快的公民表达文体,常被人诟病过于“简单粗暴”,语言不事雕琢,缺乏文学性。有人说,对于文学,语言是第一位的,文学就是“语言的突出”。我能在花地写近十年专栏,成为陪伴“七杯茶”最长久的一个作者,还能得精品奖,说明这个思想园地的开放性,注重语言的美,更注重生活的纹理和思想的质感。

  我很喜欢诗人鲁藜的那首《泥土》,每个学期结课的时候,都会分享给同学们:“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花地”这个名字,也让我想起这首诗,文学爱好者可能自视自诩为“珍珠”,觉得自己写的每个字都应该是闪闪发光的,但我觉得,它们应该成为泥土,让热爱文学和文字的读者踩成一条道路。就像“花地”一样,散发着花朵和泥土的芬芳。

  副刊,好像已经成为一个很古典的名词了,不要害怕被定义为“古典”,我们都活在“传统和古典”的掌心中,越古典,也越被当下所依赖。在新媒体时代,一个城市也许可以没有“热点新闻版”,因为手机上爆炸式涌动的热点,让人随时可以知晓天下事。但不能没有副刊版,因为“副刊”不仅是文学和情感,更代表着一种确定性。新闻和热点每天都在变,而副刊则是一张报纸上最稳定的存在,因为人心是稳定的,人性是恒定的。

  如果说前面的新闻版关心的是“反常”,是“不同寻常”,是“变化的日常”,评论版关心的是反常后的“常识与常理”,而副刊关心的则是“有意味”的常人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它让人总能在这里找到一种深层的情感触动,那是无论外界如何变幻都在人的内心保持不变的关怀,能经得起不断回溯的阅读,经得起后视镜般的凝视。不少作家自豪地说:“我从花地走来。”可见,副刊还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思想共同体,把文学爱好者凝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