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读岁月 2024年05月14日 黄俊怡

  □黄俊怡

  

  十四岁那年,初夏荷开,蔡与我同时参加了镇里暑期英语补习班,我们没有交谈。十七岁那年正值花季,因为文字结缘才有了往来。那时的她高挑、端正,成绩拔萃,仿佛带着从乡里走来的纯朴,她不似四月的牡丹大红大紫,而像六月初开的水仙,在人群中多了一丝清新脱俗。

  有一次,我请她到我家来,带她去我的书房时,房里只有青灯黄卷。她说她有个小小的目标,想在小镇里开一间大书屋。

  这些年来,昔日结交的好友,多已在风雨中走失,蔡是我为数不多仍维系着君子之交的故人。多年来与她鲜少见面,通联也不多。回到小镇时,走在旧街上,有时顿然会惦记起她,而她竟不期然出现在我的眼前,这种巧合的偶遇,有过多次,似是心有灵犀。相遇于小城,我依旧像停留在从前,依旧言拙木讷。

  我们的友谊,与书有关。蔡毕业于华师中文系,从事语文教学。前些年路过广州北京路新华书店,停下来翻阅书籍。看到一套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一见倾心,买下后赠予了她。“先生”的工作是给学生授课,她有更多的时间在书房里感受岁月静好。

  我的书房依旧是黄卷青灯,把书房当作深山,远离俗尘,清冷高峻。细想在枯燥中总是要读一点书的,如苏轼《记黄鲁直语》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我以为,一个读书人要像一个读书人的样子。去年订做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黄花梨书柜,购置了一柜书,仿佛又回到从前静读的岁月。看着书,心里感到踏实。蔡说:“你买这么多书有没有读,书不在多,在于读。”说得实在。

  回到小镇,和蔡约了茶聚,却没有预先告诉她给她捎了一本精装版的《蒋勋散文》。蒋勋的散文中有不少怀人忆物,文字散发着淡淡的禅味。多年没有这样轻松闲谈,这才知道她的女儿已上初中。

  岁月迁变,多少旧时友谊在时间的洗涤中早已物是人非。而我与蔡因文字结缘,这一缕书香悠扬二十多年,俨然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