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脉众议】

惠州的桥 彰显雄武气魄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01月03日        版次:ZHA25    作者:肖建国

    

  特约评论员/肖建国

  惠州,自古以来就有“岭东雄郡”别称。山多水多,是一大特色。扼东江,阻五岭,守海疆,护都府,挟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景,傲然屹立南方边陲。

  从桥的文化传承来看,安乐享受不是惠州人的秉性。冲出去,开拓一片新天地,才是这片热土上留下的传统。面对山一重、水一湾,“江湖”聚集,于是就有一代又一代人披荆斩棘,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故事。综观惠州的桥,无论是建在江河上的合生大桥、隆生大桥、中信大桥,还是建在马路上的人行天桥、立交桥、高架桥,其身形高大、敦实雄壮,远看有神、近看有力,处处彰显出雄武气魄。

  用心体会惠州的桥,它不仅是“天堑变通途”的通道,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发展理念的一种体现,内在修为的综合展示。以惠州大桥为例,遥想当年,因为东江的阻隔,江南、江北近在咫尺,却是一贫一富,一个是城市,一个是乡村。两边行人货物往来,全靠渡船运输,“渡口所”的名字便由此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改变这一面貌,当政者没有望江兴叹,而是积极作为,亲自主持造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没有钱,大胆去借;没有人才,积极去请;没有民工,发动群众。所有困难在“咬定目标”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干,就能成事;不干,什么都没有。大桥建成了,桀骜不驯的东江被踩在了脚下,人流物流资金流,欢快畅通。江北犹如大鹏展翅,一飞冲天,成为今天发展最快的片区。

  一桥雄起百桥兴。勤劳务实的惠州人明白,筑路架桥,方便的是他人,实惠的是自己。于是这些年来,以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到的东江、西枝江、新开河两岸,以及金山湖、白鹭湖、红花湖周边,凡准备开发的地方,遇到水的阻隔,都纷纷架起桥来。就连乡下小溪小河,也在修路架桥,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美景逐步推送到世人面前。桥,带动了发展,彰显出全面开放的胸怀。

  在惠州建桥,更能体会到有容乃大的超常气度。建桥,需要征地,需要居民搬迁。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仅市区内因建桥需要拆迁的人家就达200多户。他们没有怨言,积极配合建桥工作。在建设隆生大桥期间,有个镜头曾让很多人感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手拄拐杖,搬离祖上留下的老屋。她说,造桥是行善积德的事,是写在功德碑上的事,人人都要作贡献,不能借机发昧心财。老人的话,说出了所有惠州人的心声。正是有广大民众的理解包容和支持,隆生大桥才得以快速推进。现在看隆生大桥的设计,两侧巨大弧形的桥拱憨态可掬、质朴单纯,不正是惠州包容气度的象征吗?由桥及人,惠州在多年前就提出了“本地人、外地人,到了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新客家、老客家,到了惠州就是一家人”。这是惠州的城市特质,也是惠州发展的基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能力和一种志气。惠州许许多多的桥,从不同角度、不同造型、不同功能在展示着同一种内涵,那就是“岭东雄郡”的雄武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