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古籍所载的传统制盐工艺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12月25日        版次:ZHA14    栏目:文脉档案    作者:

    

  从元代开始,煎盐发展为晒盐,日晒制盐法逐步取代煎煮。明、清时期,伴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朝廷对盐业生产控制放宽,盐业得到较大的发展,生产技术也随之进步,日晒盐法得到推广,场区扩大,产量增加。民国时期,基本淘汰了煎盐制法,普遍采用日晒法技术。

  清《两广盐法志》详细记载了清代平海盐场的晒制方法与生产操作过程:“淡水场,该场晒池内有沙田、沟浍、卤缸、土坣、晒民居址。每遇晴汛各晒丁在田将沙耙松,用沟水泼咸晒干。复晒二、三次,置储土屚中,用杓及沟水淋土屚,流在卤缸,又在卤缸吸卤,流在池格,摊晒成盐。夏间一日一收为抢汛,秋、冬二日三日一收,春则四日五日一收为长汛。是以夏、秋为汛旺,冬季次之,春季又次之。若风雨后,则晒丁从(重)新开沙整池,其上田近水头,四、五日即可复晒。下田属水尾,须七、八日方可复晒,所用器具则采沙耙、卤构、石碾、盐箕、木烫、池樁等类。旺汛之日,不分大小男妇无不在田耙晒……碧甲栅,该栅系淡水分出,其耙晒与淡水同。”

  从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海盐的晒制方法基本一样,生产操作方法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