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23年江门将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09月09日        版次:ZXA13    栏目:今日关注    作者:陈卓栋、江讯、谭耀广

     江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江讯 谭耀广


  记者8日从江门市政府获悉,日前江门市出台了《江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计划在2023年把江门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人才高地,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此,《实施方案》定下了推进产业提质增效等五大任务,将实施产业发展创新等八大工程。

  

  2023年高技术企业突破2200家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3年,江门市全社会科技投入、创新能力、创新产出、产业规模、科技支撑城市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创新型经济体系和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创新力与竞争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人才高地,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达到2.5%,科技公共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8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2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比重达到43.2%,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56.9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78件,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到550家,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8500人。

  

  “路线图”“施工图”已明确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正式向科技部推荐江门市申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了江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路线图”“施工图”,聚焦五大任务,实施八大工程。

  其中,五大任务包括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企业融通创新,培育壮大发展动能;加速创新资源聚集,开拓合作共赢局面;优化创新服务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实现科技惠及民生。

  八大工程包括产业发展创新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开放合作共赢工程、创新服务优化工程、创新环境营造工程、科技惠民支撑工程。

  

  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五大任务中,有两项涉及江门市目前正在重点打造的产业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将突出产业先导,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大力引进优质创新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做大重点产业集群,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面向未来、充满活力、富有侨乡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据悉,江门市将通过强化产业链招商,提升龙头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制造基础行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五大新兴产业;同时,江门市也支持金属制品、造纸和印刷、纺织服装、家电、摩托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发展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跃升。

  另一方面,江门市将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探索前沿新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区块链与量子信息等前沿未来领域,搭建前沿技术现实应用模拟场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将加快中微子试验站建设

  

  而在八大工程中,“创新”成为了关键词。据了解,江门市现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层次、全链条、广覆盖的科技创新体系。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6家,省级科研平台4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1%,居全省第一。

  《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江门市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行动,强化企业在战略性集群培育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孵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同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承担科技产业计划,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方案》也聚焦打造创新平台。据悉,江门市将夯实战略科技基础力量,加快江门中微子试验站建设和运行,致力将其打造成为研发与创新中心、科普中心和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探索延伸试验站对五邑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产业技术升级、乡村振兴等区域创新发展的科学支撑。同时,加快建设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江门),打造“科学研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升级”五位一体的大型区域研发与创新中心,支撑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同时,根据《实施方案》,江门市将实施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发挥江门人才岛招才引智作用、“侨梦苑”国家级平台优势等,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同时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服务保障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