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凭拿手菜“纵横”乾务37年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11月04日        版次:ZXA14    栏目:    作者:梅尔

     炒藤鳝

     梁乙忠挑选重壳蟹

  

  文/图 梅尔  

  

  珠海斗门乾务是厨师之乡,来乾务觅食真是来对了地方了!

  驾车从乾务镇牌坊进入乾南中路,直行约300米,便能看到位于道路右侧食街大大小小食店行列中的光记酒楼。于1984年开业的光记酒楼,主做乾务本地的特色菜。经营37年来,凭借出色的厨艺和稳定的出品质量,如今已成为乾务镇大名鼎鼎的老字号。

  

  就地取材烹调拿手菜

  

  光记酒楼收获人气的背后,少不了一两样“看家菜”,首推的第一道出品便是炒藤鳝。炒藤鳝是乾务镇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于2019年7月被列为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乾务几乎每家酒楼都有这道菜,但真正做得好的并不多。光记酒楼能靠这道经典菜肴立足,必有自己的秘诀。

  首先选材方面,一般选择手指般粗的藤鳝,以野生的为佳。处理藤鳝是一道考验技术含量的工序,藤鳝鳝身带有黏液,酒楼老板兼总厨梁乙忠一直坚持的处理方式是用布抹干蟮身,而不是用水冲,这样能把藤鳝的黏液祛除得更干净。当一条生猛的藤鳝被放在案板上,固定其头部后,熟练的厨工以快刀,不到十秒便完成开膛、去主骨、切片的步骤。

  正宗的乾务炒藤鳝“爱姜忌葱”,即只选取姜这一食材与藤鳝搭配一起炒。做法看似简单,却极其考验对火候的掌握。有30多年掌厨经验的梁乙忠,早已对把控火候熟稔于心,鳝片与过油后的姜片猛火爆炒,12秒必出锅装盘,保证鳝片熟透的同时,并牢牢锁住肉质的鲜嫩。

  出锅后的炒藤鳝一定要趁热吃。夹杂在鳝片中的细密软骨,与爽弹的肉质结合,形成了特别的口感。辛辣的姜片不仅去腥,也“吊出”了藤鳝的鲜味。层次感十足的甘香在口中迸发,令人回味无穷。

  “不管是第一次来光记的客人,还是回头客,炒藤鳝已成为大家必点的一道菜。”梁乙忠笑着说道。

  乾务地处珠江三大出海口交汇处,咸淡交融的水环境,带来丰富的优质河鲜、海鲜,也成就了一道道令人垂涎的水乡佳肴。在光记酒楼,除了炒藤鳝,碎蒸重壳蟹、炒禾虫等风味美食同样备受食客青睐。

  重壳蟹,即新旧两壳上下重叠并存的换壳期青蟹,是乾务的特产之一,每年八九月份最多。因其肉厚膏肥,味道极之鲜美,素有“斗门第一蟹”的美称。光记酒楼烹制重壳蟹的手法,选择了最传统的清蒸。将重壳蟹对半切开,摆盘蒸熟后,淋上热油和独家秘制酱汁,一道香气诱人的碎蒸重壳蟹便做好了。

  蟹身外层坚硬的旧壳,已在烹制前的处理中掀去,新生的软壳裹挟着金黄色的丰腴脂膏,看得人食指大动。一口咬下去,口感脆嫩弹牙,舌尖瞬间被蟹的鲜味所占领,越嚼越觉唇齿生香,欲罢不能。

  和重壳蟹一样,禾虫也是众多食客喜爱的斗门水产品。每年的9至10月,正是斗门禾虫肥美当造的时候。禾虫外表虽丑,但其口感鲜美,兼具丰富营养,绝对是滋补的美食上品。

  禾虫的做法多种多样,每一款式都风味独特。在光记酒楼,一道炒禾虫让不少人“食过返寻味”。梁乙忠告诉笔者,这道菜肴最大的特色是加入了蒜头和陈皮,去掉腥味的同时,更能激发出食材的鲜香。

  

  坚持传统烹调方式

  

  今年53岁的梁乙忠是家中兄弟里的老幺,他告诉笔者,餐厅创始人是其父亲梁仕光,自己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帮厨,耳濡目染之下,也喜欢上了烹饪。后来,他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了光记酒楼的“掌门人”。

  “我们最开始是从大排档做起,当时店内只有四张桌子,现在已经发展为可以容纳六七百人的酒楼了。”随着生意越做越好,餐厅的营业地点先后更换了三处,面积也从6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1000多平方米。

  从名不见经传的大排档,到如今闻名遐迩的老字号,梁乙忠始终坚守父亲的烹饪理念,只为把乾务乡土美食的“老味道”传下去。他说,自己不是“学院派”出身,没有正规学过厨艺,做菜方法都是采用传统方式,菜品注重顺应四时,只选取自然新鲜的本地食材,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从备料到下锅,从搭配到火候,梁乙忠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用心做好每一道菜,将自己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倾注到美味当中。

  在饮食行业里,推陈出新固然精彩,坚守传统同样可贵。多年来,光记酒楼的出品不仅得到了乾务父老乡亲的肯定和认可,也俘获了珠三角及港澳等周边城市一大批忠实食客。梁乙忠说:“客人的一句‘好味’,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如今,梁乙忠的侄子也跟在他的身边,在酒楼里帮厨和学习烹饪。梁乙忠表示,希望通过努力,不断擦亮“光记酒楼”这块招牌,更要将乾务的乡土美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