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聪 大约一个半月前,惠州市作协微信群发出一篇作协主席陈雪为邱燕妮新出版的散文集《生命流淌过的香溪河》所写的序言。难得见到陈雪为别人写评论,我便细看了起来。序里毫不吝啬赞美之语:“每一篇都带着生命历程的时光印痕,流露出她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无限热爱”“对家乡和土地的深深挚爱,是作者生命底色和价值情怀的呈现”“读她的文字,能感受到质朴里蕴含真情、思辨中富有哲理的特点”。陈雪本身就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夸赞自然就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并勾起我拜读的欲望。但是,我却不认识作者邱燕妮,只好厚着脸皮冒昧加她微信索书,幸好她并不见怪,书很快便快递寄到。 我一口气把书看完了。 原来邱燕妮是龙门县的一位语文老师,从事写作已三十年,可谓资深作者。文章果然优美流畅、清新淡雅,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它让我想起一种文体——散文诗。尽管我并不太认可散文诗这种体裁,散文是散文,诗是诗,如果像诗的语言是散文诗,那像小说的语言又是什么呢?但我脑海里还是固执地跳出“散文诗”三个字。她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冷静从容,对情感掌控非常到位。在写到她父亲临终的那个重大时刻,使用了克制而精简的语言:“到家了,哥哥把父亲背进他的睡房,大声地告诉父亲:‘爸,到家了!’”(《那一弯腿的颤动》)到此便戛然而止。一种淡淡的忧伤,反而更加轻易地占据了读者的心灵。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家乡——龙门乡村的描写。作者表示长大了希望离开乡村,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也这样做了:“小学初中我拼命地读书,似乎就是为了离开家乡那片泥土……我如愿以偿地踏出了老家,开始我没有泥土沾脚的生活追求。”(《家乡的泥土》)但是,作者把乡村美好的一面极其生动地呈现出来了:美丽的大自然、稻花飘香的时日、草木、河流、花鸟虫鱼,以及贫困而充实的童年生活,这一切都描绘得令人向往。 游记《只身走天涯》让我产生了感叹。这篇游记写得非常详尽细腻,读者仿佛亲临其境地跟随作者游走的每一步,这样琐碎的书写读来却毫无臃赘拖沓之感。写到杭州,作者更是不惜笔墨,两次大篇幅描写西湖。第一次仔细描写了西湖美景,几天后,当她到达上海,天空下起大雪,看到朋友圈别人发的西湖雪景,为了游览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作者再次赶赴杭州。“断桥残雪”大概是下大雪时,雪滑向桥的两端堆积,形成一座白桥,而中间没有积雪的深色部分从远处望去,就像白桥断开。作者第二次描写西湖,写的是西湖的雪景。两次描写西湖作者用了一个其实并没有找到的景点——“断桥残雪”给串连了起来,如此重复描述竟也写得妙趣横生。这种随意细腻、不厌其烦的写法不禁让我想起了郁达夫游记。而这样的写法其实非常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它也让我想起自己到新疆旅游后写的一篇游记。游记非常难写,你只能顺着写,很容易就会写成流水账,当时几次想放弃,最终只能写成一篇不伦不类的东西。当看到作者这篇《只身走天涯》时,就只有感叹:写得真好!另一个感叹是“只身走天涯”本身。多年前,我也曾幻想独自出行,走到哪算哪,想起每天的新奇和不确定性就让人血脉贲张。当你的头脑充满奇思妙想,当你的好奇不为别人所理解,“天涯”是唯有只身去走的。然而“只身走天涯”却有着无数现实的难题与羁绊,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我一个七尺男儿最终只是停留在想象里,身为女子的作者竟然毫不犹豫地付诸实施,怎不叫人感到惊叹?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怀念父亲的篇章——《那一弯腿的颤动》。作者写到其父亲临终,接父亲回家的那一段相当感人,它让我联想到歌手谭维维。起初我是不怎么喜欢这位歌手的,但有一次听了她演唱一首亲自改编怀念她父亲的歌曲《乌兰巴托的夜》,却被深深打动了。后来才知道,原来童年的谭维维有过一段痛彻心扉的经历:那年她父亲重病住在医院,到了除夕那天,孤独的谭维维希望父亲能在家过年,执意要接她父亲回家,经过路途颠簸,病重的父亲回到家中就去世了,谭维维痛不欲生,认为自己害死了父亲,抱着她父亲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除夕之夜。因此她怀着对父亲刻骨铭心的思念改编《乌兰巴托的夜》并倾情演唱,献给天堂的父亲,那声嘶力竭的呐喊让人心酸不已。而文章《那一弯腿的颤动》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家乡“认为寿终正寝的人,是要在自己的家里或祠堂离世才好的”,因此家人将她弥留之际的父亲接回家中。在路上,作者父亲已经失去知觉:“就在离家门十多米的地方,父亲的左腿向我这边用力地一挪,‘动了,阿爸的脚动了!’我大声喊道。在父亲左腿挪动的那一刻,我紧挨着父亲的右腿分明感受到了那一弯腿的颤动。我的眼泪如滂沱大雨般倾泻而下。”谭维维把思念融进歌声,而作者将思念镌入文章,同样都是那么深沉感人。 书很快就看完了,竟还意犹未尽,有感于心便写下这篇读后感。但同为写作者,看到别人的文章写得如此精彩,心里多少就有些忌妒,古来文人相轻或许就是出于这种心理。另外,评论文章大抵都有一种模式,就是在赞美之后,总要不痛不痒地指出一点不足才算完美,我自然也脱不开这种窠臼,阅读时便下意识去寻找。当看到一篇叫《筑梦人生路上的美丽遇见》,我不禁窃喜起来,自以为找到了破绽。这篇文章共列举了二十多位老师,有名有姓就多达十九位,如此罗列显然违背了文章应突出重点、素材有所取舍的写作原则。但我却没能开心多久,很快就意识到,从事写作三十年,同样身为老师的作者不会不知道文章该怎样写,她是在感念师恩,不愿厚此薄彼才刻意面面俱到,宁愿犯忌而为之。这么说来,我想寻找谬误的企图也就无奈地落空了。但回过头来看,其实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时间每晚临睡,阅读这本《生命流淌过的香溪河》能让自己沉浸在愉悦的心境里,最后竟产生一种期待,希望里面的文章总也看不完。这种感觉真是美妙!我想,这或许就是好文章的魔力。
-
即时新闻
深沉的眷恋
——简评《生命流淌过的香溪河》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3月18日
版次:ZHA16
栏目:
作者:林惠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