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宝瑜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是宋代诗人苏东坡写月饼的诗句,我念着念着,却不由自主想起那枚小小的酥饺。 在我的家乡潮汕,中秋佳节将至时,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置办节货,其中有一种名唤“酥饺”、又叫“油香仔”的果品,因形似月亮,被作为中秋供品,深受大众喜爱。 记忆中,做酥饺是件热闹又快乐的事情,几乎是全家总动员。尽管它的制作工序繁杂,费时较长,贤惠的母亲也会赶在中秋前就把它做好。 炒花生是第一步,以小火翻炒,这需要绝对的耐心,直到花生爆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传来浓郁香味,才将它们倒进盘中,趁热脱去花生衣。看母亲捧起一把花生在手心快速一搓,露出白色的果仁,那动作一气呵成。我学着她的样子,却时常被烫得呼呼直叫。 脱皮后的花生用石磨碾成泥状,靠石杵一下又一下地碾压、捶碎。这是我和妹妹的活儿,别看小小的石杵一手可握,几番动作下来,手已渐麻。只是花生调皮,一颗接一颗地往外跳。妹妹是只小馋猫,总偷偷捡来吃,还不忘迅速擦一下嘴角。 捣好的花生泥,配以一定分量的白糖均匀搅拌,再往里添加“瓜册”(冬瓜制成的瓜脯)和芝麻,如此调好的馅料满院飘香。邻居已经闻香而来了,高卷袖口作势就要帮忙,那般盛意拳拳,母亲笑着连声道谢后,赶紧着手揉面皮。这肯定是力气活,看母亲额头上渗出的细密汗珠就知道。但这又马虎不得,更没法凑合,因为面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酥饺的口感。这就有赖于母亲的一双巧手了。 果然,揉好的面团雪白香软,泛着油光,煞是好看。准备工作就绪,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擀面皮,有的包馅,还有的负责炸酥饺……每一步骤井然有序,充满浓浓的仪式感。父亲也没闲着,泡一壶工夫茶,为忙碌的大伙递上茶水,小小的院子一下子热闹起来,好不欢腾。 大家一边话家常,一边不忘手里的活儿。对待节货,潮汕妇女向来是专注且虔诚的,一块面皮包多少馅料,顺几个褶子,全部了然于胸。那娴熟的手艺,看得我目瞪口呆。这种褶皱极具特色,不同于饺子的包法,而是一层叠着一层,看起来精致小巧。 一片欢声笑语中,原本白花花的酥饺已炸好出锅了,个个色泽金黄,泛着浓郁的香气。好不容易等它不那么烫嘴了,我们终于可以吃几个解馋,一口咬下去,皮薄馅厚,那酥脆的口感不同于月饼的甜腻,香甜适宜,分外好吃。 母亲早就配好几份,一定要邻居带回家尝尝鲜,享受辛勤劳动的成果,并且约定好什么时候轮到哪家做酥饺,大伙再去帮忙。小小的酥饺,就这样承载着浓厚的乡情。 待到中秋之夜,天上玉盘高挂,清晖遍洒。邻里相互串门,这家品香茗,那家吃酥饺。中秋节的欢乐祥和,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蔓延开来。大人说:“天上有大月,人间有小月,这小月指的便是酷似月亮的酥饺了。”抬头是皎洁月华,低头是金黄酥饺,我拿着它,仿佛就能离月球近一些,对美轮美奂的天宫充满无限遐思。 月光静美,果香扑鼻,茶香醉人,一阵阵欢笑,在屋里屋外响起,一首首欢歌,在月光下流淌。家乡人的唯美和真诚,荡漾着温馨和快乐。 这样的中秋夜晚,我总是舍不得太早入睡,待到月亮爬到最高时,遥望苍穹,夜空一片清澈。溶溶月夜下,我们沐浴在琉璃般的光泽中,只觉幸福无比。
-
即时新闻
犹闻酥饺香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9月08日
版次:SA16
栏目:
作者:邱宝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