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西堤公园,穿越时光的记忆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9月08日        版次:SA16    栏目:    作者:杜祝珩

  □杜祝珩

  

  几位同事喝茶聊天,说汕头市区几个地方必须去:到东海岸吹海风看夕阳,走进儿童公园看“恩”的母亲雕塑,来西堤公园感受“侨批”文化。如果这三个地方没去,就不能说是一个地道的汕头人。

  我听后暗暗自喜,我家住市区东边,儿童公园就在家隔壁,是我周末跑步锻炼的好去处。儿童公园母亲雕塑“恩”的内涵是“妈妈把青春留给我,把岁月留给自己”。东海岸离家也近,是傍晚时分看夕阳发呆的理想之地,体现现代人的浪漫情怀。唯有西堤公园,在老市区,经常堵车,人多路窄,所以我迟迟没有动心。为了同事这句话,周末我赶快奔赴西堤公园溜达。

  海风温柔,花香沉醉。走进西堤公园,映入眼帘的是“海邦剩馥,侨史敦煌”,这是著名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对侨批的评价。脚下雕刻的“地图广场”,从“汕潮揭码头”到“四永一升平”的标识符号,见证了当年汕头从渔村码头到港口商埠的时代变迁,听到时光流淌的声音,曾经繁华再现。

  在西堤公园的侨批记忆广场,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呈半环形的“记忆之流”,缓缓流淌的清水,水的下面是一张张固化的真实侨批,就如流淌着岁月痕迹。设计师的智慧,为观者打开一扇情感之门、一条通向世界之路。一封封侨批凝聚着潮籍侨胞的血汗,承载着他们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展示了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和创业史。人间悲欢,忠孝情义,家国情怀。很多外地游客聚集在记忆广场观看侨批。有个小青年大声朗读侨批上的文字,旁边一位老奶奶慈爱地看着小伙子,眉宇间舒展着笑意。另一处,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久久凝视这些侨批,手在颤抖,声音哽咽,想必内心波澜起伏,想必侨批里有他的故事、他的辛酸泪。我被这个场面深深感动了,思绪也幻化成记忆的小船,驶向远方。

  记得我四岁时,邻居老姨海外的儿子寄来侨批,到我家请老祖母写回批。老祖母是我们村里唯一的女秀才,她每次帮人家写回批都用毛笔写。我踮起脚尖仰望,邻居老姨边说边抹眼泪,声音哽咽口述。老祖母把她的表述凝聚成七字的诗行,神情专注,一笔一划,每个字都满怀深情。亲人远隔千里生死未卜,维持联系的就是一张薄薄的侨批。千里路遥寄相思,家书一封抵万金。

  带着侨批回乡的“水客”都很讲信用,惊涛骇浪也阻挡不了他们的回乡路,重重险阻也要保护好乡亲托付的侨批。每一封侨批都是一个家庭无尽的等待与思念,是生与死的纽带,更是一家人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水客”从国外回来,就有很多人围着其问亲人消息。收到侨批的人家满心欢喜,等不来消息的人忧心忡忡。有的带来海外亲人死去的消息,一家人就会哭天喊地、悲痛欲绝,在巷口烧起纸钱,红红的火焰伴随着悲切的哭喊声传遍村头巷尾,邻居也跟着抹眼泪。最可怜的是刚结婚就过番邦谋生,把新婚小媳妇留在老家,从此音信渺茫,小媳妇从分离的那一天就开始等待,等呀等,等到小媳妇熬成了老太婆,青丝变白发,也没能见上老公一面,一辈子就在等待中老去……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亲人的情思穿越千山万水,故土的情怀在异国时空流转。不忘根,不忘本,潮汕人不管走到哪里,时刻记住自己根在潮汕。很多漂洋过海谋生的潮汕人,在异域成家立业,繁衍子孙后代,也要教会子孙后代会讲潮汕话,喝潮汕工夫茶。我的一位远房亲戚,旅居泰国多年,我叫他老表舅,三代人都会说一口流利的潮汕话,从孩子学说话起就教其说潮汕话,还做潮汕菜,过潮汕习俗,拜海神妈祖。乡土情怀,影响了一代代潮汕人。

  一封侨批一段故事,一声乡音一段情。这些浸满情感的侨批,凝结着潮籍侨胞的血汗,饱含着海外侨胞的创业辛酸泪。潮汕歌谣唱出他们的辛酸,唱出家人的牵挂:

  一溪目汁一船人

  一条水布去过番

  钱银知寄人知返

  勿忘父母共妻房

  过番的生涯承载着他们对故土亲人的思恋,凝聚着华侨华人创业的辛酸泪。

  沿着临海长廊漫步,我的思绪不断飘散。眼前跨海湾的礐石大桥雄伟壮观,桥上车流穿梭,时代的脚步向前飞驰;夕阳西下,海面微波荡漾,回港的渔船奏出幸福的音符,自由飞翔的海鸥构成了一幅生动画卷。

  临海边的旧码头,伫立着一根高高的石柱子,标注着各个国家地域的距离,这就是曾经有名的“过番纪念码头”。想象以前的祖辈,从这里出发,离乡背井异地谋生,大海茫茫生死难料。潮人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家国情怀不忘根本,好家风代代相传。祖辈的创业历程,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生命启示,感悟生命,回归家园。